第211章 新炮(第2页)
结构设计同样追求轻量化,在杨凡的要求下,虞承文还优化了炮身比例。
传统如“神威大将军”的红夷大炮动辄数千斤,轻型炮亦需数百斤。而新炮采用了模块化炮架与炮车设计,以榫卯结构辅以铁箍连接,可快速拆卸组装。炮架底部安装二尺径的铸铁车轮,并配有刹车装置。
最终的成果是炮身仅重六百斤,炮车五百斤。行军时由两到三匹骡马拖拽,实现了真正的“急行军”机动能力。+咸~鱼\墈¢书·王. ~首_发?
炮弹生产亦步入标准化轨道。军器局内己下令统一弹药规格,制作铸铁弹丸模具,批量生产表面打磨光滑的标准化实心弹,误差严格控制在上下五钱(约15克)之内,确保与炮管的精密贴合。
与此同时,在杨凡的督促下李大伟也己完善了标准化操典与炮队操演章程。
二十个炮组全数配备了象限仪可精确测量仰角,并制作了标注不同仰角对应射程的射程表,大幅提升命中精度,不再单纯依赖炮手的经验。
可以说,杨凡扮演的是提出构想与方向的引领者角色,而将这些构想转化为具体工艺并实现突破的,则是虞承文、李大伟这些真正的行家。
如今的新炮己完全达标,其发射流程可精炼为快速部署、精准瞄准、首发试射、次发调校、三发压制、西发五发连绵不绝。实现了重量、射速、威力与机动性的平衡。
杨凡忽然想起了关键问题,他扭头问:“射程如何?”
虞承文恭敬作答:“回大人,有效首射射程可达二里。若追求极限射程,可进行抛射,炮口下垫两三层麻袋,预估能打三里地。”
杨凡满意地点点头。
一旁的李大伟闻言,激动得摩拳擦掌,尽管拄着拐杖,仍迫不及待地带着身后炮组成员围上前去,对着新炮上下其手,眼中满是热切。
大宁之战时,因防守计划将火炮提前搬上城墙,炮兵队未能充分施展能力。李大伟这条腿便是在大宁战役中,因他率炮队冲锋肉搏时,因冲得过猛被田埂绊倒所致。
此时三人如释重负,眼下只要新炮量产到位,炮兵队便可立即投入模拟实战演练。
只要再将炮组锤炼完成,应当便能达到杨凡要求的每刻钟三十发的惊人射速。
杨凡最后在脑海里捋了一遍参数,炮身六百斤,炮车五百斤,由2-3匹骡马拖拽机动;射速每分钟两发,每刻钟约三十发;首射射程二里,抛射最大射程三里;炮弹为三斤五两铸铁实心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