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新炮(第3页)

 这基本达到了杨凡记忆中拿破仑时代4磅野战炮的水准。 

 至于法军威震欧陆的6磅、8磅乃至12磅炮中,后两者虽射程更远,但射速仅有4磅炮的一半,重量却倍增,更适合攻坚。 

 而6磅炮相较于4磅炮,射程可再提升二成,堪称攻坚与轻型野战最均衡的选择。 

 杨凡随即向虞承文明确了下一步研发6磅炮的方向。大致敲定后,他问出了最紧迫的问题:“眼下己有两门样炮,量产何时能启动?” 

 “大人计划首批装备多少门?” 

 杨凡想也不想便脱口而出:“现有二十个炮组,首批即二十门。” 

 虞承文面露难色,咬牙道:“军器局初涉量产,二十门……至少需三个月。” 

 “我给你一个月。” 

 杨凡斩钉截铁:“准确说,是二十五天。令炮匠昼夜轮班,月饷翻三倍!下月大军便要北上陕南,这些炮必须到位!” 

 虞承文连连摇头:“大人万万不可!工匠们纵使愿意昼夜赶工,然火炮量产毫无经验,二十门若强行赶制,只怕保了数量,保不住质量……” 

 “质量与数量,须得兼得。” 

 杨凡的话不容置疑,“加钱!人手不足,去找唐公子想办法,他认识些工匠可作炮匠帮手。确切地说,也非全新二十门,这两门样炮堪用,你只需再造十八门。可将人手分成三组,六门一组同时铸造。” 

 虞承文深深叹了口气。 

 他见杨凡心意己决,纵使心中毫无把握,也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 

 “属下……遵命。” 

 杨凡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李大伟那边,只见百余名炮组成员仍围着新炮兴奋地议论不休。 

 就算新炮量产出来,炮兵队也恐无暇充分熟悉,只能轮番用这两门样炮加紧操练。 

 更多的磨合,只能在未来真刀真枪的战场上边打边学了。 

 ------------- 

 注释1造炮速度: 

 据《崇祯长编》卷三十一所明确记载崇祯三年八月二十七日,徐光启向朝廷奏报其半年内制成大中小型红夷大炮400余门。 

 据徐光启《火攻要略》提到“西洋铸炮法,以铁模复用为要,工匠分工至细,每炮最快三日可成” 。该书现存于《徐光启集》卷八,与《崇祯长编》数据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