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得心
其根源在于材质不佳、火镰固定松动。
经多方对比实验,最终选定河北宣化、山东沂蒙所产“燧火石”,该处矿脉燧石硬度、韧性皆优于普通石英石。复在杨凡要求下,将燧石切割为大小标准一致之规格,减少边角损耗,使单次撞击发火面积更大。
再以熟铁打造了一个u型夹,通过一颗螺栓固定燧石,既避免捆绑式固定易松动之弊,又能快速更换磨损燧石。
最后,火镰亦经炒钢淬火处理,表面硬度更高,并于火镰撞击面“刻菱形细槽”,增大摩擦面积,使燧石撞击时更易迸发火星,将发火率从原先六成提升至近九成。
至于第三项硬伤,生产成本高企。
杨凡一针见血指出其核心在于“零件非标准化、材料滥用、手工加工效率低下”。
而令毕懋康瞠目结舌的是,重庆江津军器局早己实现零部件分开批量生产,并拥有成熟流水线生产体系。
此时试验场正在使用的第一批自生火铳,便是将击发机构之击锤、弹簧、燧石夹、火镰尺寸统一,采用木模预压泥模进行批量锻造零件,军器局内按“标准件”分工生产,效率提升三倍有余,且用料更为节省。′求¢书~帮` !蕪-错.内_容_
杨凡转过身,对毕懋康郑重抱拳躬身,行一大礼:“毕大人言重了!大人乃国之栋梁,火器泰斗,不辞辛劳远涉千里,屈尊亲临我这偏远军器局,解我疑难,授我秘技,此恩此情,在下没齿难忘!川东营上下将士,亦感念大人恩德!”
杨凡此语发自肺腑。
毕懋康年己六十有西,无论于后世或明末,皆属高龄。
世人常言“拼了老命”,然于毕懋康而言,他随虞承文自南京至重庆,舟车劳顿,乃是真真切切拼了老命而来。无论如何,此等匠人精神皆值得杨凡由衷敬佩。
毕懋康连忙扶住杨凡,眼中不禁间竟有些湿润:“杨将军快请起!折煞老夫了!得见心血之作能付诸实用,能助将军这般国之干城荡寇杀敌,老夫心愿己足!该是老夫谢过将军,令此‘自生火铳’不致蒙尘,能真正用于沙场,展其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