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两红旗(第3页)
如此庞大的队伍,若仓促撤退,极易混乱。对方不过六千之众,己方两红旗虽留了一半在盛京,并非全员入关,但亦有八千余精锐,再加上三千汉军以及上千蒙古兵马,总兵力一万二千有余,无论如何也不该惧战。
“传令下去!”扬古利声如洪钟,“各旗、各营即刻做好临战准备,披甲执锐!检查器械粮草!”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川军来袭的方向。
“大军前移,迎上去!本帅倒要亲眼瞧瞧,这支千里奔袭的川军,究竟有何等手段,敢如此猖狂!硕托贝子、都类额真,着你二人率领本部骑兵为先锋,遮蔽战场,试探敌军阵型虚实!石廷柱、马光远,率汉军与重炮营随后跟进,听号令结阵!”
-----------
注释1:
自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每牛录法定人数为三百,此标准于皇太极时期仍被沿用,《清太宗实录》中多次提及“每牛录三百人”。五牛录为一甲喇(一千五百人),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七千五百人)。
正红、镶红两旗合计满编应达一万五千人。然崇祯九年《兵部塘报》称建奴西路军“拥众万余”,地方志《昌平州志》亦载“建奴西路满汉马步万余”,显然实际兵力低于理论满编。
原因就是留守了一半兵力,在盛京的防御朝鲜、蒙古动向,故两红旗实际出征入关兵力约在八千人上下。
注释2:
都类:按清代官修《八旗通志》所载:“都类,满洲正红旗人,何和礼第五子,初为牛录额真,擢任正红旗固山额真”。
注释3:
石廷柱:崇德元年(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七记载:“石廷柱进攻羊口城楼,明军不战自溃”。
马光远:明朝《兵部塘报》亦佐证“汉兵二千人自白羊口入”。同时,《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九记录:“马光远以西洋大炮轰塌昌平南门,清军乘势突入”。其部在西路军的昌平之战中承担了摧毁城墙的核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