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包围圈(第3页)
友军表态后,杨凡心中有了定数。
现在两军合军后,有一万三千人左右,核心问题是打?还是走?
杨凡抬起头,目光扫过帐内每一位将领的脸,众人此时还在七嘴八舌的讨论。
“怎么打?一万多对五万,还是野战!”
“京畿西郊就六千骑建奴,险些贯穿我军左翼,建奴战斗力强悍,主力怕是更甚。”
“难道要不战而逃??”
“留得青山在!只要主力尚存,总有可趁之机!”
帐中主战者与主退者互相争论,赞画房六人也加入其中。
黄得功、孙应元等人初来乍到,虽未明确表态,但紧锁的眉头也说明了他们并不看好与建奴硬拼。
争论持续了片刻,杨凡抬手制止了众人的声音。
他缓缓摇头,己经是做出了最终决断:“不能打,此时逞血气之勇,非但不能退敌,反而会葬送这上万忠勇将士,于国于民,皆无益处,须避其锋芒。”
“可是大人,”盖世才忧心,“往哪里退?南面是建奴主力,东面两白旗己迂回,西面两红旗封路,北面……则是京师方向,必不让我等客军入京……”
帐内再次陷入沉默。
就在这时,一首沉默站在杨凡身侧的石望似乎想起了什么,他上前一步在杨凡耳边低声说:“大哥莫不是忘记了……咱们在京畿还有个老熟人?”
杨凡闻言一怔,一时没想起来对方说的谁。
石望提醒道:“原重庆兵备道,现任通州知州,汪峰华。”
--------------
注释1:
历史上的勇卫营战斗力强悍,但终因明末整体颓势而逐渐衰落。
孙应元于崇祯十五年战死罗山,周遇吉于十七年殉国宁武关,黄得功则在南明弘光朝覆灭时自刎。至1645年,这支崇祯寄予厚望的“天子亲军”最终全军覆没。
正如《明史》所言:“勇卫营虽锐,而大厦将倾,非一木所能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