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信任(第2页)
杨凡再次深深一拜,“臣,与凯旋军全体将士,必不负陛下赐名之荣,定当奋勇杀敌,早传凯歌!”
平台之上,秋风依旧,君臣之间关系来到一个谷顶。·兰_兰·蚊!穴! ?无·错¨内-容-
崇祯看着面前年龄相仿的年轻将领,眼中满是炽热期望。-墈?书^君/ !庚~新.最*快?
“杨卿,五年为限,莫负……朕望。”
“臣,万死不辞!”
崇祯急功近利,袁崇焕在没有任何实际功勋的情况下,仅凭宁远大捷二百多首级,和一张嘴,在平台召对中提出“五年平辽”后,博得崇祯信任。
一跃首接成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并加封为太子太保,同时任命其为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赋予其节制辽东、蓟州、登莱、天津西镇的军政大权。
为了使袁崇焕成为东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崇祯帝还通过收回前任督师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将象征皇权的尚方剑赐予袁崇焕,确立了袁崇焕对辽东军事的绝对控制权。
袁崇焕又提出提出“五年之中,事变不一,必须吏、兵二部俱应臣手”,要求首接掌控人事任免权。崇祯帝不仅同意其罢免辽东巡抚毕自肃、更换总兵官等请求,还默许其“便宜诛赏”的权力。
最具代表性的是崇祯二年袁崇焕以“十二大罪”斩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事件。尽管毛文龙同为一品武官并持有尚方宝剑,但崇祯帝在事后仍表态“卿能周虑猝图声罪正法”,认可其专断行为。这种对高级将领生杀予夺的默许,在明代历史上极为罕见。
针对袁崇焕提出的“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的要求,崇祯帝打破常规,从内帑(皇帝私库)拨银百万两充作辽饷,并允许其“专敕行事,粮草兵马悉从所调”。在明末财政极度匮乏的背景下,这一举措体现了崇祯帝对“五年平辽”计划的孤注一掷。
面对诸多弹劾,崇祯也力保袁崇焕,据《崇祯长编》记载,当言官弹劾袁崇焕“市米资敌”时,崇祯帝首接批示“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非小,但其去逆效顺,朕所洞鉴”,暂时压制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