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忽悠唐玄奘,何以超脱苦海?

 大唐,长安。?咸·鱼·看-书¨ .更^新^最,快` 

 朱雀天街上,车马往来。 

 驼铃声、胡商叫卖声与坊间人声混杂一处。 

 空气里有檀香,也有来自边疆捷报的杀伐与血腥气。 

 贞观年间,已是盛世。 

 但,今日的长安,气氛肃穆。 

 皇城外,立起一座法坛,以玉为阶,以香作栏。 

 坛顶悬挂华盖,垂下流苏。 

 坛身四周的经幡展开,布满经文,在日光下反光。 

 这是天子下旨,为国祈福的水陆法会。 

 法坛下站满了人,却无人出声。 

 数千僧人身披袈裟,手持法器,结跏趺坐。 

 法坛两侧,是文臣武将。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分列左右,垂首肃立。 

 皇亲国戚与勋贵宗室也屏息凝神,不敢僭越。 

 如此阵仗,只为一场法会。 

 观礼台的御座上,坐着一道身影。 

 身着龙袍,头戴冠冕。 

 大唐天子,李世民。 

 他端坐不动,周遭空气因此凝滞。 

 他目光扫过臣民,眼中并无喜悦。 

 这盛世由他开创。 

 这江山由他打下。 

 可夜深时,金戈铁马声散去,总有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兵刃切开骨肉的声音,兄弟临死的眼神,玄武门上空的魂灵。 

 水陆法会。 

 明面上,为大唐祈福。 

 暗地里,为他自己的杀业,寻求慰藉。 

 他要超度的,不是孤魂,而是他的血脉——李建成,李元吉,以及那场黎明中死去的所有人。 

 江山万里,罪孽一身。 

 他,李世民,也在苦海。 

 “陛下。” 

 一名宦官跪到御座旁,禀报。 

 “吉时已到。” 

 李世民眼中的情绪隐去,恢复了帝王姿态。 

 他颔首,下颌绷紧。 

 目光穿过人群与幡幢,定在法坛。 

 那里,一道身影正走上台阶。 

 没有随从,没有仪仗,只有一人,一袭僧袍。 

 那僧人年轻。他步伐不快,但每一步都踏得稳固,仿佛脚下不是玉阶,而是莲台。 

 他行走时,僧袍摆动,周身像笼罩着光。那光不刺眼,却无法忽视。 

 这股气息让现场的喧嚣平息,每个望见他的人,都不由心生敬意。 

 他,就是唐玄奘,天子册封的御弟。 

 大德高僧。 

 也是那个将要名动三界的,唐三藏。 

 在他出现在众人视线中的那一刻。 

 人群的寂静被点燃。 

 惊叹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看!是圣僧!” 

 一个外围的老者踮起脚,眼中满是虔诚。 

 “唐玄奘法师……真是佛子降世啊!” 

 一名锦衣富商双手合十,自语道。 

 “听闻法师发下宏愿,要普度众生,解救世人脱离苦海!” 

 “有圣僧主持这场水陆大法会,定能为我大唐消灾解厄,功德无量!” 

 议论声四起,其中有赞叹、崇敬与狂热。 

 唐玄奘之名,已不只是一个法号。 

 在百姓心中,他就是佛法在人间的化身,是苦难中的希望,是迷惘里的灯。 

 天可汗也愿与他兄弟相称。 

 其地位可见一斑。 

 在众人注视下,唐玄奘登上九层法坛的顶端。 

 他立于坛心。 

 没有立刻开坛,而是先转向李世民所在的御座方向,微微躬身,行了一个佛礼。 

 不卑不亢,是臣对君的礼,也是出家人对施主的尊重。 

 而后,他缓缓转身,面向台下的信众。 

 他的眼睛没有杂质,仿佛能洞悉人心的苦痛。 

 他扫视全场,从朝臣到平民,每个被他目光触及的人,都感到心安。 

 唐玄奘双手在胸前合十。 

 他嘴唇微动,一道声音响起。 

 那声音不大不小,不快不慢,却带着穿透力,传入在场每个人耳中,压下了所有嘈杂。 

 “阿弥陀佛!” 

 佛号落下。 

 一瞬间,天地俱静。 

 风停了,幡幢不再飘动。 

 人声消失,广场上数万人,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所有人,无论身份,都在此刻屏住呼吸,望着法坛上那道白色身影,等待法会开始。 

 片刻后。 

 法会开始了。 

 没有开场白,没有宣告词。 

 大慈恩寺钟楼的青铜钟被撞响,第一声钟鸣传过长安上空,一切便已拉开序幕。 

 唐玄奘端坐于莲台之上。 

 他双目微阖,身披金丝袈裟,在香火的烟气中泛着光。 

 他开口了。 

 第一个音节吐出,声音不大,却穿透了寺院内外数万人的嘈杂。 

 “如是我闻……” 

 四个字,仿佛蕴含着至理。 

 千余名高僧仿佛接到号令,随之齐声诵念。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诵经声冲天而起。 

 那不是人声,是上千个灵魂的共鸣,化作音浪,涤荡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 

 香炉中的龙涎香被点燃,白烟升腾,盘旋,化作云雾,笼罩了法坛。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视线穿透香火气,锁定在唐玄奘身上。 

 在诵经声中,他仿佛看见了。 

 一种力量,从叩拜的信徒头顶升起,从诵经的僧侣口中溢出。 

 力量汇聚,化作光流,朝着法坛中央的唐玄奘涌去。 

 光流的目标并非唐玄奘。 

 而是透过他,透过法会,朝着一个未知的所在奔涌而去。 

 李世民的指节收紧,攥住了龙椅的扶手。 

 他闭上眼,在心中默念。 

 “大哥。” 

 “元吉。” 

 “往日的恩怨,今日就让它随着这经文,这香火,烟消云散吧。” 

 他的脑海中,闪过玄武门那一日的血光。 

 那一声声不甘的嘶吼,那两双死不瞑目的眼睛,曾是他无数个午夜梦回的魇障。?y¢a¨n~h.u,a¨l^u?o..`c\o-m+ 

 “朕已是天子,富有四海。” 

 “望你等,早登极乐,莫再心怀怨念,滞留于这人间。” 

 “更不要,再来扰我大唐的安宁了。” 

 当他再次睁开眼,眸中已是一片清明。 

 法会持续了整整一日。 

 从日出到日落,从晨钟到暮鼓。 

 期间,唐玄奘未曾饮过一滴水,未曾移动过分毫。 

 他的声音没有一丝一毫的嘶哑,他的精神没有一分一秒的懈怠,整个人仿佛与那天地间的佛理融为了一体,不知疲倦。 

 当最后一个经文字节落下,钟声再次响起。 

 余音袅袅,绕梁不绝。 

 法会,结束了。 

 “辛苦御弟了。” 

 不等内侍上前,李世民竟亲自走下高台,双手扶起了刚刚从莲台上起身的唐玄奘。 

 他的声音里,带着一股发自肺腑的诚挚与感激。 

 压在心头多年的巨石,仿佛真的被这场法会搬开了。 

 唐玄奘的身形微不可查地晃了一下,但很快站稳。 

 他面色如常,只是那双眼眸深处,藏着一丝极度的疲惫。 

 “陛下慈悲,为天下苍生祈福,此乃贫僧的本分,不敢言苦。” 

 他双手合十,谦逊回礼,姿态不卑不亢。 

 这一幕,落在了周围文武百官的眼中。 

 “陛下仁德!” 

 “圣僧慈悲!” 

 不知是谁先起的头,山呼海啸般的称颂声,从法坛之下,从寺院之外,从长安城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万民欢呼! 

 经此一役,李世民的皇威愈发稳固,而唐玄奘“御弟圣僧”之名,也彻底传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 

 用过皇家特设的素斋晚膳。 

 唐玄奘拒绝了众人的陪同,独自回到了专为他安排的禅院净室。 

 这里是皇城内的一处别院,清幽雅致,远离尘嚣。 

 “你们都退下吧,贫僧想一个人静一静。” 

 他摒退了随侍在门外的小沙弥。 

 吱呀一声,禅房的木门被关上,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声音。 

 他独自走到房间中央的蒲团上,盘膝坐下,闭目调息。 

 白日法会上的种种景象,在他脑海中缓缓流过。 

 万民叩拜的狂热,帝王释然的眼神,还有那股股汇聚而来的庞大愿力。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修为,自己的佛法感悟,在经历了这场浩大的法会之后,又精进了不少。 

 他能感应到,法会的力量涤荡了长安城上空的怨气与煞气,无数亡魂得到超度。 

 这是功德。 

 唐玄奘嘴角浮现一抹笑意。 

 然而,在他准备入定之时,一个声音在静室中响起。 

 “好一个佛门圣僧。” 

 “却不知,自身尚在苦海,何时能度?” 

 那声音不大,带着戏谑,刺破了宁静。 

 唐玄奘猛然睁眼,瞳孔收缩。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头顶。 

 此地是皇家禅院,门外侍卫守护,高手巡弋,是长安城防卫最严的地方之一。 

 是谁,能悄无声息潜入房内? 

 唐玄奘肌肉绷紧,目光投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窗前不知何时多了一道身影,背着月光,轮廓不清。 

 看清那身影,唐玄奘心口一滞。 

 毛脸,长嘴,赫然一副雷公的样貌。 

 可以说,不论是谁,都能看出来,对方不是人。 

 “妖怪?” 

 唐玄奘脱口而出,声音在颤抖。 

 他身体后退,右手捏紧念珠。 

 只要对方一动,他便会口诵真言。 

 他虽是高僧,心境过人,但见到这非人存在,本能的警惕与恐惧仍无法压制。 

 但下一刻,唐玄奘察觉到不对。 

 他凝神感应,这“毛脸雷公嘴”的妖怪身上没有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