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大小乘佛法,观音的佛心碎了!
禅院之外,已是灯火通明,不知道聚集了多少王公百姓。
火把的噼啪声,甲胄的碰撞声,人们压低嗓门的议论声,混杂成嗡鸣,笼罩了夜空。
只因那一声吆喝。
声音不高,却在每个人心头响起。
巡弋的僧侣、侍卫被惊动。
在内殿歇息的天子李世民,也被惊动,由禁军与宦官簇拥着,来到现场。
水陆法会刚结束的夜晚,长安城里就有僧人叫卖袈裟禅杖?
而且,似乎还不是一般的僧人。
李世民必须亲自前来。
外面,人影晃动,火光摇曳。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场地中央。
那里站着一位僧人。
他披着一件僧袍,边角磨损,满是尘土。
可他的面容没有一丝皱纹,双目开阖,目光有神。
僧袍破旧,面容却不然,这景象未引人发笑,反让人心生敬畏。
他手持九环锡杖,杖身陈旧,九个铜环在火光下不反光,垂着。
身旁一个弟子,双手捧着一件物事。
那是一件叠着的袈裟。
明明是布料,黑暗却无法吞噬,甚至有宝光从叠缝中流出,映照着弟子的面庞。
他就那般站着,周遭的人声、火光都无法侵入他身周三尺。
饶此间公卿,于气度之间,也是远远不及!
任谁一眼看去,都能看出来,这些东西绝对不简单。
那僧人看到李世民,目光未动,微微躬身,单手立于胸前行礼。
臣子们见了这姿态都皱起眉头,李世民却不在意。
“贫僧自西天而来,云游至此,得此二件宝物。”
他声音不大,却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此为锦斓异宝袈裟与九环龙王锡杖。”
“二宝不换金银,只待有缘人。”
那僧人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主持禅房方向。
“我欲将此二宝,赠与那有德行、有宏愿,立志西行万里,求取大乘真经,普度苍生的高僧。”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先前是“卖”,现在是“赠”?
还要西行万里,求取大乘真经?
长安城何曾有这般人物?
众人的目光在僧侣间搜寻。
李世民则扫过那两件一看便知并非凡品的宝物。
又看了看那气度不凡的老僧,心中已有几分念头。
再一联想白日里唐玄奘主持法会的风采,不由暗道:“莫非是天意?”
“上天也要助我御弟西行求法?”
这个想法一旦出现,便无法遏制。
但身为帝王,他并未将内心的波澜显露于外。
那只是一个猜测。
李世民压下心绪,恢复了姿态,开口道:
“圣僧欲将宝物赠予有缘人,朕可为你推荐一人。”
他的声音传遍全场。
“朕的御弟唐玄奘法师,德行高,佛法深,有普度众生之愿。”
“圣僧所言条件,与朕的御弟,正是天作之合。”
李世民向前一步,盯着那僧人。
“朕愿以重金购下此二宝,转赠御弟。圣僧意下如何?”
这场景,与观音菩萨心中预演的剧本一样。
化身僧人的观音,因另一边出了岔子而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西行是天道大势。
一处有纰漏,主干仍在轨迹上。
这边总算没有偏离。
观音藏在僧袍下的手指放松,心中点头。
她正准备顺着李世民的话应下。
然而。
就在观音即将开口的刹那。
“吱呀——”
门轴转动声响起。
那声音不大,却压过所有议论与呼吸。
庭院瞬间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从僧人与帝王身上移开,转向声音的来源。
那是法会后一直关着的禅房。
禅房的门打开了。
唐玄奘自其中走出。
他身穿洗旧的麻布僧衣,与周遭的火光和宝光形成反差。
他身后跟着一个沙弥,身量不高,低着头,落后唐玄奘半步,垂首敛目,对眼前的一切都没有反应,像个影子。
“阿弥陀佛。”
唐玄奘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压下了现场的气息。
他先向李世民合十一礼,全了君臣之礼,也守了方外之人的本分。
“陛下厚爱,贫僧心领。”
一句心领,便将此事揭过。
继而。
他的视线落在僧人和那两件宝物上。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放慢。
所有人都看到,唐玄奘脸上没有喜色。
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嘲讽的笑容。
来了!
果然来了啊!
佛门,是真要让自己取经去,贼心不死!
他们以长安为棋盘,以苍生为棋子,逼他上路。
但他们算错了一点。
他已不是金蝉子。
唐玄奘看了一眼身后,小沙弥低着头。
孙悟空就在旁边,这让他无比放心。
“圣僧美意,贫僧心领。”
唐玄奘开口。
他的目光从袈裟上移开。
“我佛度化众生,在于明心见性,身体力行,一步一印丈量本心与天地。敢问圣僧,佛法为何要倚仗外物?”
他的声音不大,每个字都传到众人耳中。
他看着袈裟,说道。
“这袈裟是宝物。若将此物披在身上,行于尘世,会引来注目和膜拜。”
“注目之后呢?膜拜之余呢?”
唐玄奘的语调变了。
“人心随外物而动。今日因袈裟敬我,明日亦可因他物拜他。长此以往,信的是佛法,还是皮囊?敬的是修行,还是衣服?”
“日日身披宝物,受万人敬仰,耳边是赞誉,眼中是谄媚,人会生骄奢。心生骄奢,便近邪魔。这与我佛门修持的根本,是否相悖?”
他的话让众人心头一沉。
说完,他又看向锡杖。
“至于这锡杖。行脚僧人云游,为求法,为度人,为向佛之心。\x~i+a.n,y.u-k`s~.?c`o_m?”
“心诚,则路皆为道场。渴饮山泉,饥食野果,倦卧松下。手中的杖,用以拨开荆棘、探明前路。”
“路边枯枝,山中翠竹,皆可为杖。何必定要龙王锡杖?”
唐玄奘停顿一下,看着老僧和他变化的脸色,放慢了语速。
“佛,在心中,不在外表。”
“修行,在己,不在宝物。”
此言一出,周围没了声音。
“贫僧若西行,只需一衣,一钵,一双鞋。”
“何需宝物彰显身份或佛门威严?”
“若借宝物,于万国前,彰显大唐之富,佛门之显,与世间争强好胜的人,有何区别?”
他最后一句提高了声音。
“如此行径,岂不违背我佛门清净无为、四大皆空的根本?!”
这一番话,如同平地惊雷,将在场所有人都震住了!
李世民愣住了。
他没想到唐玄奘会拒绝这等一看就不是凡品的宝物。
而且理由还如此透彻?
甚至有些刺耳?
这不是在扇眼前老僧的脸面?
周围的侍卫、僧侣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
玄奘法师今日之言,似乎与平日教导有所不同啊!
同时,听到这些话,观音化作的老僧,脸上的笑容没了。
她差点维持不住伪装。
什么情况?
观音脑中一片空白。
这金蝉子转世在说什么?
他不要袈裟?
他不要锡杖?
这两件是启动西游的钥匙。
他还说佛在心中,修行在己?
这和她跟佛祖、玉帝定下的流程不一样啊。
他不是应该接下宝物,在李世民和万民面前立下西行宏愿吗?
观音掌中的杨柳枝颤了一下。
她压下心头波澜,在老僧面容上挤出笑意。
“阿弥陀佛。”
声音出口,她发觉嗓音紧绷。
“法师此言,偏颇了。”
她的目光越过唐玄奘,落在那两件宝物上。
锦襕袈裟,金线与宝珠蕴藏其中。
九环锡杖,有仙音传出,能镇地狱。
这是她从佛祖处请来的宝物,岂能受此轻慢?
“此二宝,不是炫耀之物。”
观音的声音拔高,试图夺回话语主导。
“它们内蕴乾坤,能护身辟邪、凝心静神。更重要的,是象征求取真经的决心与功德!”
她的话语在街头回荡,引得周围百姓信徒心生敬畏。
“身着此袈裟,手持此锡杖,便是向三界昭示此行。可令妖魔辟易,善信供养。于西行路上,这是裨益,岂能与炫富相提并论?”
她顿了顿,目光锁定唐玄奘,仿佛要将他的僧袍洞穿。
“法师,你执着于表象,认定它们是‘奢华’,却忽略其护法功用与信仰象征。如此见地,是否落了下乘?”
最后一句,她带着诘问、考教与规劝。
她试图将话题拽回她设定的轨道。
今天,无论如何。
必须让唐玄奘发西行取经的愿,接下这两件宝贝。
这不是赠宝。
这是仪式,是昭告三界的因果!
不然,大闹天宫的猴子出事,取经人出问题,她千万年的谋划,佛门东渡的计划,岂不是要沦为三界的笑话?
回到灵山,世尊座下的佛陀、菩萨、罗汉,一人一口唾沫,都足以把自己淹死!
他们不管过程,只看结果。
办砸了,就是观世音无能!
观音准备再度开口施压时。
一个少年音响起。
“嘿。”
那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刺破了观音营造的气场。
唐玄奘身后,那个低头的小沙弥,抬起了头。
阳光下,他双眼有神。
他一笑,露出一口牙,打断了观音的话。
“老禅师,你这话不对味。”
这一声,让众人一惊。
所有目光都集中到这个小沙弥身上。
视线交错,带着惊愕、不解与好奇。
这谁?
唐玄奘身边,什么时候多了个跟班?
他年纪不过十五六岁,一身僧衣,像个沙弥。
他怎么敢?
他怎么敢在这种场合,打断这位禅师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