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大小乘佛法,观音的佛心碎了!(第3页)

 一些官员面色发白,双腿发软。 

 “你以为的坚定,是迂腐!取经人,需要的是智慧与勇猛,而非你这般固执!” 

 压力,层层递进。 

 她试图用教义之分,来瓦解唐玄奘的佛心。 

 再用西行路上的危险,来摧毁他的意志。 

 最后,勾起他身为佛子的责任感,让他别无选择。 

 一切,都将水到渠成。 

 她甚至已经想好,待唐玄奘面露挣扎,她便将袈裟披在他身上,此事便再无转圜。 

 然而。 

 长安城头,风吹动了僧袍。 

 如今的唐玄奘,已不是那个只知诵经念佛的和尚。 

 融合了金蝉子的记忆,以及十世轮回的教训,他的心智与佛法,已远超观音的想象。 

 面对观音的威压,唐玄奘闻言,没有惧色,反而一笑。 

 那笑容带着悲悯,仿佛在看一个执迷不悟的人。 

 “阿弥陀佛。” 

 他诵一声佛号,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驱散了寒意。 

 “圣僧又着相了。” 

 这几个字,让观音营造的气势一滞。 

 “大小乘之分,亦是名相。” 

 唐玄奘开口,直视着观音的眼眸。 

 “佛性一体,遍照大千,何来大小?” 

 “若心有众生,慈悲为怀,则一言一行,皆是渡人舟筏。” 

 “若心无众生,唯我独尊,纵使坐拥万卷真经,亦不过是空中楼阁,自欺欺人。” 

 他的声音从容,字字敲击在观音的道心之上。 

 观音的面色,第一次变了。 

 唐玄奘顿了顿,目光扫过身旁。 

 最后,他的目光回望观音。 

 语气从容,却多了决绝。 

 “西行之路,若天命在我,则万法相随,自有护佑。” 

 “若因果如此,命数已定,便是前路有千万人阻我,吾亦往矣。” 

 他抬起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力量,源于此,而非外物。” 

 “何须倚仗袈裟、锡杖,来自欺欺人?” 

 “你!” 

 观音胸口一窒。 

 仿佛有一柄无形的重锤,狠狠砸在了她的心神之上。 

 她彻底语塞。 

 伸出手指,指着唐玄奘,那根原本稳如磐石的手指,此刻竟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她想要反驳。 

 想要呵斥。 

 想要告诉他,没有佛门赐予的宝物,他连流沙河都过不去! 

 可话到了嘴边,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因为她发现,对方说的每一个字,都站在了佛理的至高点。 

 佛性一体,何来大小? 

 慈悲为怀,皆是渡船。 

 何须倚仗外物? 

 这些道理,她懂,她比任何人都懂! 

 可从眼前这个凡人僧侣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让她无法辩驳的纯粹力量。 

 她感觉自己的佛法、自己亿万年修持的智慧,在这一刻仿佛都失去了所有的光彩,变得苍白无力。 

 眼前的唐玄奘,哪里还是那个任由她安排的棋子? 

 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 

 一个披着唐僧皮囊的古佛! 

 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偏偏他说的每一句道理,都让她找不到任何从正面彻底驳倒的破绽! 

 一旦反驳,就等于否定了佛法本身的根基。 

 她,观音菩萨,难道要当着大唐君臣万民的面,说“心有慈悲也没用,必须要有我们的宝物才行”? 

 那佛门,成什么了? 

 李世民和周围的文武百官、禁军甲士,早已看得目瞪口呆。 

 下巴掉了一地。 

 这场面,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那个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唐玄奘法师,竟然拒绝了白给的无上宝物? 

 而且,还能引经据典,说出这么一番连西天来的圣僧都无法反驳的深奥道理? 

 他们看看面色从容、宝相庄严的唐玄奘。 

 再看看那个被驳得哑口无言,手指颤抖的云游老僧。 

 一时间,所有人的世界观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 

 现场陷入了一种诡异到极点的寂静。 

 落针可闻。 

 唯有那件锦斓袈裟,还在徒劳地散发着宝光,显得无比尴尬。 

 人群之中,唯有一人例外。 

 孙悟空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看着观音那张从错愕到震惊,再到如今铁青一片的脸,心中早已乐开了花。 

 痛快! 

 太痛快了! 

 这出煞费苦心安排的“赠袈裟”戏码,算是彻底唱砸了! 

 “哼!俺老孙倒要看看,你如何再说。” 

 “论嘴皮子功夫,三个观音你也不是唐玄奘的对手!” 

 这一点,孙悟空还是自信的。 

 毕竟在原著中,自己原身有多少次都被那张嘴皮子说服了? 

 没辙。 

 有些人,就是会说。 

 “如此说来,这袈裟与禅杖,法师是不要了?” 

 观音的声音没有情绪,但字里都是威严。 

 锦襕袈裟,九环锡杖。 

 佛光萦绕。 

 这是佛门之宝,西行凭仗,身份象征。 

 僧人见了,都该叩拜。 

 唐玄奘却摇头。 

 “贫僧说过了。” 

 他一开口,声音就盖过了所有的议论声。 

 “得来,何用?” 

 这一问,让满朝文武愕然。 

 那可是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宝贝的东西为啥不要啊! 

 唐玄奘不理会周围的目光,直视观音的眼睛。 

 “贫僧佛法,已烙印于心,非是一袈裟,一禅杖可动摇。” 

 “心是佛,身是佛衣,行是佛杖。贫僧行走坐卧,皆在修行,又何须外物来彰显?”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间多了一丝凛然。 

 “若妖魔临此,贫僧佛心坦荡,亦不惧他!” 

 “心有菩提,无物可怖。若心生畏惧,纵有万千佛宝护身,亦不过是外强中干的懦夫罢了!” 

 此言一出。 

 鸦雀无声。 

 之前还窃窃私语的公卿大臣们,此刻一个个张大了嘴巴,神情呆滞,仿佛被一道无形的惊雷劈中了天灵盖。 

 这……这是何等的狂妄,又是何等的……自信! 

 御座之上,身着龙袍的李世民,身体猛地一震。 

 他双目之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死死地盯着唐玄奘的背影。 

 “好!” 

 一声断喝,如龙吟虎啸,打破了死寂。 

 “御弟说的好!” 

 李世民竟是激动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 

 这番话,着实让他大开眼界! 

 与满堂只知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公卿不同。 

 这唐玄奘,乃是真正的佛法大家! 

 不贪富贵,不慕名利,一心只求本我! 

 他李世民,没看走眼! 

 观音菩萨周身那圣洁的光辉,似乎有了一瞬间的波动。 

 她那万古不变的慈悲面容上,眼角的弧度,似乎收敛了微不可查的一分。 

 她见过无数虔诚的信徒,见过无数苦修的僧侣,也见过无数口灿莲花的伪善者。 

 但眼前这个唐玄奘,她看不透。 

 他的佛心,纯粹得可怕,也坚定得可怕。 

 观音的气度在瞬间恢复如常,仿佛刚才的波动只是错觉。 

 她再度询问,声音比之前更添了几分缥缈的意味,仿佛从九天之上传来。 

 “那西天求取三藏真经,度化世人,你如何作想?” 

 这才是她此行的真正目的! 

 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只是引子,西天取经,才是佛门布下的万古大局! 

 不取经? 

 闹呢? 

 整个西游量劫,都将因此而崩盘! 

 这是她,是整个佛门,都绝对无法接受的结果! 

 随着观音此问一出,周围空气仿佛被抽干了。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说拒绝佛宝是特立独行,那拒绝西天取经,就是对神佛的公然违逆! 

 然而,唐玄奘的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神情。 

 他仿佛在诉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大乘小乘,不过是门户之见罢了。” 

 “贫僧身在长安,身在大唐,便度此间世人。”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神情各异的文武百官,扫过御座上神情激动的李世民,最后又落回观音的身上。 

 “圣僧远道而来,想必也见我大唐之繁华,万民之安康。此间自有佛法流传,亦有道法昌盛,百姓安居乐业,何须贫僧舍近求远,去一无所知之西天,求一未必有用之真经?” 

 这番话,已经不是狂妄,而是诛心! 

 他在质疑佛门此举的根本动机! 

 观音的眼神,终于出现了一丝真正的变化。 

 那不再是俯瞰众生的慈悲,而是一种带着审视的锐利。 

 但唐玄奘并未就此停下。 

 他向前踏出一步,这一步,仿佛踩在了所有人的心跳之上。 

 “如法师所言,若求取三藏真经之后,便可度化大唐上下,乃至万方之民脱离苦海,早登极乐?” 

 这一句话,当真是将观音问住了。 

 她如遭雷击,一时竟语塞。 

 尼玛! 

 我问你去不去取经。 

 你给我扯这么一堆没用的出来? 

 最关键的是。 

 他问的这个问题,她根本无法回答! 

 她身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行走世间亿万年,也无法度尽天下所有苦厄,渡尽所有苍生。 

 求取一本三藏真经,就要行如此大功德之举? 

 别说是她观音。 

 就算是灵山之上,佛门万佛齐出。 

 就算是那高居三十三天外,俯瞰纪元生灭的圣人亲临,也做不到! 

 人心,是世间最复杂的东西。 

 欲望,是永不枯竭的苦海。 

 如何能度尽? 

 看着观音陷入沉默,唐玄奘脸上的神情没有丝毫得意,只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平静。 

 仿佛这个结果,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双手合十,对着观音深深一拜。 

 “既然做不到,贫僧又何必舍本逐末,去追寻那虚无缥缈的宏愿?” 

 “度人,先度己。” 

 “贫僧只修心中的佛便是。” 

 话音落下,他直起身子,清澈的目光中带着一丝送客的意味。 

 “圣僧请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