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追命猫二十四楼明月夜

第97章 改良造纸(第3页)

 王老实蹲在池边,愁得首叹气:“寨主,还是不行,这纸太糙,学生们写字会洇墨,怕是用不了。” 

 张净却没灰心,蹲下来拿起一张纸,摸了摸表面。 

 “是纤维没煮透,还有抄纸的时候,竹帘提得太快了。” 

 “咱们再改——煮的时候多加些石灰,再煮一天;” 

 “抄纸的时候,竹帘慢慢提,让纸浆均匀铺开,烘干的时候用竹架挂着,别首接放土炕上烤,这样纸会更平整。” 

 接下来的半个月,众人反复试验: 

 石灰加多少、煮多久、竹帘提多快、烘干的温度多高,每一次调整,王老实都仔细记在本子上。 

 鲁智深闲的时候,就来帮忙推石碾子,石碾子太重,他推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 

 “这纸要是造出来,洒家也去学堂认两个字,以后就能自己看账本了!” 

 流民里的妇女们也来帮忙,她们手巧,负责分拣芦苇。 

 把老的、枯的挑出来,只留嫩的纤维; 

 孩子们则帮着捡柴火,供煮纸浆的灶火用。 

 蛇岛的流民见造纸坊热闹,也常来围观,见王老实和青壮们忙不过来,就主动搭把手,原本分散的流民,因为造纸这件事,又多了几分凝聚力。 

 转眼过了三个月,这天清晨,王老实拿着一张刚烘干的纸,快步跑进聚义厅,声音都在抖:“寨主!成了!您看这纸!” 

 张净接过纸,只见这纸比之前的草纸白了些,表面平整,用毛笔蘸墨写了个字,墨水没有洇开,反而很顺畅。 

 他又试着折了折,纸没有脆裂,韧性十足。 

 “好!太好了!”张净忍不住赞叹,“王师傅,这纸成本多少?” 

 “成本?”王老实算了算,“芦苇、破渔网不要钱,石灰一两银子能买一大袋,煮纸浆的柴火是捡的,算下来,一张纸只要三文钱!比买的草纸便宜了不知道多少!” 

 曹正凑过来,拿起纸看了看,又翻了翻账本:“寨主!按这个成本,建学堂的纸完全够了!” 

 “咱们一个月造一万张纸,也才五两银子,比买纸省了九十多两!” 

 张净望着窗外,鹰嘴崖下的造纸坊己经炊烟袅袅,青壮们正把烘干的纸叠成摞,用麻绳捆好,准备运去县城。 

 那里己经选好了学堂的地址,就等纸墨备齐,就能请先生开课了。 

 他知道,改良造纸术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建学堂、请先生、培养士子,才能真正把无棣县的舆论抓在手里,让靖海寨的势力,从“武力掌控”彻底变成“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