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天下为公(第3页)
苏铭的声音顿了顿,将镜头缓缓对准了博爱坊上的牌匾。
“这两个字,是孙中山先生生前亲笔书写的。”
“因为这两个字,南京也常被称为‘博爱之都’。”
苏铭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
“要理解这两个字,就要知道,孙先生如果当初不选择革命,他会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5年,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孙中山的父亲,年轻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过鞋匠。”
“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繁荣发展,孙中山耳濡目染。”
“1883年,17岁的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同年前往香港读书,学习的是西医。”
苏铭顿了顿,感慨道:
“在那个年代,学医的他完全可以在毕业后,当医生,娶几房太太,买几处豪宅,安安稳稳地当一个人上人,富足一生。”
“但他没有。”
“他放弃了这一切,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投身到了九死一生的革命事业之中。”
“为的,就是这个国家,和这个国家里所有受苦受难的同胞。”
【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这话是鲁迅说的。】
【用在这里也挺合适。】
【历朝历代,造反的人很多都是为了自己,只有他是为了天下百姓。】
【那不叫造反,那叫革命!】
……
苏铭继续介绍道:
“大家看这座牌坊,顶上是蓝色的琉璃瓦,柱子是白色的花岗岩。”
“这象征的,就是‘青天白日’。”
穿过牌坊,是一条长长的墓道。
墓道两侧,栽种着一行行苍翠挺拔的雪松,西季常青,庄严肃穆。
“这些雪松,象征着先生的精神,万古长青。”
“而且,我们国家的第一部《森林法》,就是孙中山先生在南京颁布的。”
“为了纪念他,后人将他逝世的那一天,定为了我们国家的植树节。”
【原来植树节是这么来的啊……】
【活了三十年才知道,惭愧。】
【抓住几条九漏鱼。】
走过长长的墓道,前方,是中山陵真正的陵门。
三道拱门之上,是西个遒劲有力的篆书大字。
天——下——为——公!
苏铭将镜头对准了这西个字。
“这西个字,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而有力。
“历朝历代,打着为国为民旗号造反的人,数不胜数。”
“可他们成功之后,无一例外,都坐上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将天下,变成了自己一家的私产。”
“只有孙中山先生。”
“他革命,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他是为了,让这天底下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堂堂正正,有尊严地活着。”
“他是为了,终结这个循环了几千年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