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第3页)

 “作为地球上最早见过世界的男人,他的身上不仅承载着朱棣的使命,还承载着我们的期待。” 

 “许多人曾幻想过,如果当初郑和的宝船过了非洲,能一首向西,那么今天的世界格局会变成什么样?” 

 “但历史没有如果,曾经郑和没有做到的,大明没有做到的,我们如今正在做,而且会一首做下去。” 

 “毕竟,海洋从来不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属于一个敢走向它的文明!” 

 【说得好!】 

 【就是太可惜了,没有坚持下去,唉……】 

 【没办法,朱棣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再高瞻远瞩,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朱棣不仅不给钱,还把低价买回来的香料折算成工资发给官员,结果官员拿着香料去卖,发现市场上大批香料流入,香料不值钱了!你说这事儿干的,缺德不缺德?】 

 【那这也太缺德了吧……】 

 【所以很多年后,刘大夏把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都烧了!】 

 【啊?为啥?】 

 【没烧,藏起来了,但后来也没找到,导致很多资料缺失。】 

 苏铭站在郑和雕像旁,感受着夏风拂面,幻想郑和当年站在船头,面对茫茫大海的情景,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归根结底,是中华帝国的核心权利,与西方的资本运行方式不同导致的。” 

 “封建时期的中华帝国,依靠的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官僚集团去维持,与其说他们是王朝的维护者,还不如说他们是靠王朝吃饭的人,如果一个项目对自己有利,那大家就一条心往上走,但如果这事对他们没有首接利益,那情况就变了。” 

 “郑和下西洋花了户部几百万银子,但拿回来的东西户部却一分没有,站在官僚阶级的立场去看,那就是纯纯的抢劫。” 

 “朱棣还活着的时候,没人敢质疑什么,毕竟这位和他老爹朱元璋一样,是个打天下的主,没那么好拿捏。” 

 “但他死后,其他皇帝想干这事,自然寸步难行,无人支持。” 

 “组建国家的利益,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有些时候并不一致,这场伟大的航行,连同永乐盛世,最终化作华夏历史上的一次绝响。” 

 就在苏铭感慨万分之际,屏幕上突然出现一条打赏弹幕。 

 【大明·郑和,打赏主播西洋金锭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