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第3页)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老者毕生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人生来便有趋利避害、纵情声色的本性,若顺其发展,必然导致争夺与混乱。 

 “天幕之上,日寇之行,便是顺其‘性恶’,将贪婪、残暴、淫邪发挥到极致,终成禽兽之举。” 

 “而你等所惑,那些异族之‘善举’,恰恰证明了后半句——其善者,伪也。” 

 青年神情一动,似乎抓住了什么。 

 老者口中的“伪”,并非虚伪,而是“人为”,是后天习得、有意识的作为。 

 “性恶,需待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老者的目光扫过所有弟子: 

 “天幕上那些异族君子,其行可敬,其心可佩。并非因其生来便怀有仁善之心。” 

 “恰恰相反,他们与我等一样,生来亦有‘性恶’,但他们通过自身的师法教化,懂得了‘礼’,践行了‘义’!” 

 “他们所行之‘义’,己超越了邦国族类之别,是为‘大义’!” 

 “此等作为,非但不是天性使然,反而是克服了人之本性,以后天之‘伪’,达成的至善境界!” 

 “这,比天生之善,更显人之可贵!这,便是我等儒者所追求的‘化性起伪’的极致!” 

 老者顿了顿,继续道: 

 “何为君子?非以血脉出身论,而是以其是否遵‘礼’、行‘义’来论!” 

 “那些日寇,虽与我等貌似,却行禽兽事,是为衣冠禽兽,不可称之为人!” 

 “那些异族,虽与我等不同,却行君子事,舍生取义,当以君子待之!” 

 “故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是未经教化的‘自然之心’。而君子之交,无关族类,在于‘道义之心’是否相同!” 

 一番话毕,满堂寂静。 

 青年呆立当场,只觉得醍醐灌顶,原先的困惑与迷茫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感。 

 原来如此! 

 这才是真正的儒道!不是固守血脉之别,而是以“礼义”为准绳,教化天下,使人人皆可为君子! 

 他的胸中,一股前所未有的激荡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