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民族脊梁

 苏铭走下大雁塔,绕到塔后。·0.0\小/说.网′ _无!错^内.容. 

 斑驳的石墙上,镌刻着四个大字——民族脊梁。
 

 他久久伫立,夏日的燥热似乎也在此刻沉静下来。
 

 “繁盛了三十多年的开元盛世,终究是盛极而衰了。”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场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曾经冠绝天下的大唐,几乎被打断了脊梁。”
 

 苏铭的嗓音有些低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个时代的大唐究竟有多动乱,我们只能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诗人们留下的诗词里窥见一二。”
 

 “而大雁塔,同样没能逃过战火的洗礼。安史之乱让大唐国力剧减,官方统计的人口,锐减了百分之七十。这是什么概念?几乎是亡国灭种的边缘了。”
 

 【卧槽!百分之七十?!】
 

 【我记得是人口减半啊,怎么是百分之七十?】
 

 【不要小看了安史之乱的危害,而且史书上写的直接是减少三分之二。】
 

 【资治通鉴里,安史之乱前后,人口从5288万降到1690万,户口减半都是美化说法了。】
 

 【这比三国末期还狠啊!难怪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的转折点,这何止是转折,这是直接从珠穆朗玛峰掉进了马里亚纳海沟!】
 

 “当然,大唐的动荡并未随着安史之乱的平息而结束。”
 

 “大雁塔的命运,也随之起伏。它首先迎来了会昌法难的考验。”
 

 “公元842年,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会昌灭佛’运动。拆毁寺庙,勒令僧尼还俗,没收寺院庞大的产业。”
 

 “但大雁塔幸免于难,为什么?因为它下面有太宗、高宗两代皇帝的御赐石碑。x新?,完;(本·~ˉ神?{站£& ±./首|发-/这块护身符,保住了它的根基。”
 

 苏铭顿了顿,话锋一转。
 

 “我们后世看灭佛,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信仰斗争。它本质上,是皇权对日益膨胀的寺院经济势力的一次强力整顿。当时的寺庙,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却不用交税,不服劳役。这对于国库空虚的朝廷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所以唐武宗此举,客观上充实了国库,巩固了统治,才有了短暂的‘会昌中兴’。”
 

 “而到了唐朝灭亡后,长安彻底结束了它作为古都的历史,华夏大地进入了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没过多久,后周世宗柴荣,又一次发起了灭佛运动。原因和唐武宗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治理因寺院特权导致的社会问题。无数寺庙被毁,但大雁塔,再一次因为那两块御赐石碑,得以留存。”
 

 苏铭领着镜头,继续向前走。
 

 “宋朝时,大雁塔内部曾因失火烧毁了楼梯,却也因此意外暴露了唐代墙壁上‘雁塔题名’的墨迹,就是那些金榜题名的才子们留下的真迹,后来被模刻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