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民族脊梁(第2页)

 

 “到了元代,大慈恩寺几乎被完全废弃,只剩下大雁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废墟之上。”
 

 【元代完全可以忽略,说实话我一个中国人,对元朝历史压根一点都不知道。】
 

 【我也是,可能是时间太短了,而且汉人地位很低,皇帝又一直在对外打仗的缘故。】
 

 【主要是元代皇帝换的太频繁了,而且明朝给元朝修史书也就那样。】
 

 “直到明代成化年间,大慈恩寺才得以重建,但规模远不及大唐。到了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大雁塔迎来了一次极其重要的修缮。工匠在它外面包上了六十厘米厚的青砖,并在内部建造了楼梯,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貌。”
 

 “清朝,多次修缮,但大慈恩寺又一次在战火中被毁,又是只剩下大雁塔。1@零?点dx±看±书!? ÷免??费?阅?读°直到光绪年间,才再次重建。”
 

 “进入近现代,它的命运更加多舛。庚子国变,慈禧和光绪逃到西安,还来游览过并题字。军阀混战时期,张延安军队曾驻扎寺内,大雁塔难以避免的历经了战火的洗礼。”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国家就拨款对它进行了修缮,重新对外开放。”
 

 “但在那段特殊的十年里,大慈恩寺也受到了冲击。僧人被劝说还俗,许多珍贵的经书古籍被激进的人们搬出来,放在空地上付之一炬。”
 

 苏铭的语速慢了下来,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
 

 “但大雁塔本身,却奇迹般地保全完好,塔身没有被毁,佛像也没有被砸。”
 

 “因为早在1961年,它就被列为了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纸公文,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保住了这座千年古塔的尊严。”
 

 “而比这纸公文更重要的,是一个人。”
 

 苏铭的声音里充满了敬意。
 

 “当时,寺院的僧人走的走,散的散,当时国家有规定,没有僧人的寺庙,必须改做他用。而大慈恩寺内最终,只剩下了一位名叫普慈的老法师。”
 

 “他一个人,在这座几乎空掉的寺庙里,坚守了整整十七年。”
 

 “扫地、护塔、守着佛殿,以一人之力,历经千难万险,面对妖魔鬼怪,确保了大慈恩寺作为佛寺的性质得以保留,确保了这座千年古刹没有消失。”
 

 “十七年啊……”
 

 “遥想当年,玄奘法师西行,也是十七年,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天意。”
 

 “一位是舍身求法的人,在外向西取回真经。一位是埋头苦干的人,在内部守住信念奉道不渝。”
 

 “遥隔千年,这份坚守,昭示着历史的循环往复与无常。”
 

 苏铭站在那里,看着逆光中屹立不倒的古老的塔身,伸手抚摸着石墙的那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