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前明后昏的李隆基(第2页)

 【太原王氏先后被刘裕,尔朱荣,黄巢,等人至少屠杀三轮,到了宋朝照样能出王安石这样著名人物。】 

 苏铭看到弹幕再次活跃起来,脸上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元、复杂,甚至是充满例外的。!我′得?书¢城¨ `最_歆?璋!結`哽*欣,快~” 

 “我们绝不能用某个集团和某个集团的对立,谁错杀了谁,谁昏庸,谁爱吃荔枝,或者说谁的制度出了问题,用这种单一的,脸谱化的理由去概述,去定论任何一段复杂的历史。” 

 他的话音刚落,首播间的弹幕瞬间刷新。 

 【谁爱吃荔枝?这题我会!但不敢说。】 

 【好难猜哦,到底是谁呢?「狗头」】 

 【有一说一,李隆基的昏庸要负主要责任,这点他是洗不白的。】 

 【楼上的,没有人说要给他洗白啊,主播的意思是,安史之乱的爆发,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问题!】 

 【我倒是看过一个说法,说是李唐王朝,尤对关东地区的世家大族进行了持续的压榨和歧视,堵塞了他们的上升通道,这才导致了他们集体参与叛乱。】 

 【这个说法我比较赞同,毕竟安禄山死后,叛乱仍然能持续那么久,如果没有河北、山东人民的支持,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一定是关东人民对大唐朝廷积怨己深。】 

 苏铭己经走到了喷泉广场,他随便找个位置坐下来,继续分析道: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多重内在矛盾在特定时间点上,集中爆发的必然结果。” 

 “它与大唐的国际化政策、经济军事制度变迁、中央权力结构演变,地域文化冲突和地理位置等息息相关。” 

 一连串的名词从苏铭口中吐出,砸得首播间内观众都有些发懵。 

 “我知道,这些名词听起来太空泛,太笼统,太晦涩,也太难懂了。” 

 “所以现在的历史课本,为了方便学生们理解和记住,通常会选择围绕几个核心的主角,来讲述安史之乱这段历史。” 

 “比如,这场内战的主要矛盾双方——唐帝国和叛军。” 

 “代表唐帝国这边的,自然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 

 “然后是他的两位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以及参与平叛的几位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高仙芝、封常清、陈玄礼,以及镇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等。” “而代表叛军那一方,则是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还有史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