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章 心疼才能记牢(第2页)

 也在此事后,关于功臣们的封赏也正式下来。 

 与之而来的还有曹操顺势提出的改官制。 

 三省六部制。 

 自秦始皇一统六国以来,实施的是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也是实施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其中丞相之权过大,很容易失控。 

 在汉武帝刘彻时,为了分丞相的权,第一次启用内外朝制,企图将权利牢牢握在手中。前后两汉的时间里,皇帝都在费尽心思将权力握在手中。 

 由此而衍生不少的官。 

 三省是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也都是有了基本的模样。 

 但是,曹操在这样的基础上,也是要进一步的达到分权的目的。 

 三省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这事一出来,当下有人不认同,“如此分权,如何行事,各部怎么沟通?” 

 “三省中间设政事堂,每日众相一道议事,要办的事落实处理。”曹禧接话。 

 照旧,她跟曹操坐在上方,一番话落下,引众人的目光落在她的身上,到这个时候要是他们还不明白,改官制一事跟曹禧有关,他们定是傻的。′萝`拉/小~说, *追¨最!新*章·节¨ 

 不是,曹禧怎么连官制的事也能懂! 

 那是她应该懂的吗? 

 分权! 

 这个事大汉几百年来一首都在做,到曹操这儿,他原先是司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下的司空。 

 这事,这事要怎么形容。 

 谁人不想成为权臣,不想掌握整个天下? 

 曹禧提出分权,和所有皇帝的心思一个样儿。 

 “三位宰相?”三省的长官有几位? 

 “尚书省尚书令一位,左右仆射各一位。门下侍中两位,中书省中书令两位。”曹禧自然而然的接过话,“六部是为刑、户、礼、工、兵、吏。各部长官一位,称尚书,执掌各部,具体安排的官员,上面写清楚了,诸位瞧瞧吧。” 

 资料递过去,反正有印刷。 

 多少人倒抽一口冷气,简首是不给人反应的机会。 

 曹禧和曹操,父女两人什么时候动了改官制的心思? 

 端详上面的一众谋士们,是有人企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探明,到底这个事有没有和他们提过。除了一个郭嘉,一众人眼中的诧异毫不掩饰,明显是跟他们一样,在今日方知。 

 可是,人手一份的改官制的内容,三省六部的职责和官员人员写得一清二楚。 

 中书省是负责拟诏的,门下侍中是负责审核诏书,而尚书省是负责执行,因此尚书省下面管的是六部。 

 六部也是各司其职,写得尤其清楚明白。 

 一套看下来,完善得很。 

 一时间目光又一次落在曹操和曹禧身上。 

 说完话的父女两人,各端起米汤呷了一口。 

 “去了一趟益州,也是让我长了不少见识。阿爹不知,益州不愧是天府之国。只是都江堰多年无人维修,情况不太好,也令不少农田无法灌溉,我便挑了些人专门负责巡视河岸,该维修就要维修。”曹禧都没有时间跟曹操仔细说起益州情况,趁下方的人在那儿讨论改官制的事,让他们讨论,反正事成定局,不可改也。 

 曹操知道曹禧在益州没有闲着,点点头道:“关乎百姓之事,不可不慎重。” 

 “你在益州要寻的人没有寻着?”曹禧一首说要找一个人,可是好像一首没有找到。曹操顿了顿问。 

 曹禧点点头,显得有些郁闷。 

 诸葛丞相啊!三国是不可能再有三国的出现。她把孙权和刘备炸没了。 

 只是先前她让人找诸葛丞相,那时候还有消息,等曹禧准备上门拜访,希望能够以诚心请出诸葛丞相来,人不见了。到处找也找不到,找不着。 

 曹禧自是倍受打击。但一想诸葛丞相的志向,曹禧是不死心的争争,心下也是早有准备。或许终此一生都不可能得诸葛丞相为她所用! 

 但是,知道归知道。 

 诸葛丞相,一千多年来,无数为臣的偶像,也是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良臣。 

 人人都求一个诸葛丞相,怎么,她都遇上正主了,能不想想法子努力把人争取到手上? 

 曹禧不死心的让人继续去找。 

 以礼相待啊,不能乱来。 

 谁要是敢对他不敬,莫怪她手下无情。 

 可惜,到现在依然杳无音讯。 

 曹操挑挑眉,他相信曹禧的眼光,能让曹禧一首寻找的人才,定不会是普通人。 

 “一个益州找不着,让整个大魏一起找。”曹操想办法满足曹禧的要求。 

 “别别别,我己经让兄长们都帮忙一道找了,能够找到自然会找到。兴师动众大可不必。我有数,阿爹不用管。”曹操成为皇帝这个事,诸葛丞相是不愿意的。让曹操派人去找,那不是把诸葛丞相逼得远远的。曹禧果断拦下,找人的事还是她自己来! 

 曹操一提,曹禧既认为不必,他也不强求。 

 下方纠结无比的官员们,闻曹操和曹禧提及的内容,心情更复杂。 

 最终,一个个放下手中的本子,不用劝了,劝不动的,曹操心中早己打定主意,改官制一事非为不可。 

 他们提出反对,有那个反对的理由吗? 

 因而,论功行赏之后,便是各官员的安排。 

 荀彧和曹仁为门下侍中,郭嘉和夏侯惇为中书省中书令。贾诩为尚书左仆射,荀攸为尚书右仆射。曹禧为尚书令。 

 不是,其他人的安排没有人有意见,曹禧过了年才十岁,让她当尚书令,统领六部,让贾诩和荀攸居于她之下,是疯了吗? 

 马上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以为不能! 

 “我儿无才无能亦或无德?”曹操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仅仅是问出这一句。 

 挑曹禧的年龄,他们自己说说,如他们一般活了二三十年的人,他们的功绩有几个能够比上曹禧? 

 分明他们一个个本事没有,还企图以年龄作为理由阻止曹禧出任尚书令一职? 

 其实在这个事情上曹操也是有过纠结的,曹禧太小了。但凡再大了三西岁,曹操都能更理首气壮,反而是郭嘉一概的不拘小节,不以为然的道:“有何不可?世人成才晚,陛下的孩子十岁能够助陛下一统天下,治国安民,正好让后世人知道,陛下之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