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定王策!(二合一大章)

 朱标领了朱元璋的吩咐,脚步轻快地冲出竹棚办公室去找李存义。*s^h-a.n,s.h!a+n?y¢q¨.~c!o¨m. 

 刚走到水泥厂附近,就见李存义正盯着工匠们调试新砌的煅烧窑,老工匠拿着铁钎捅了捅窑火,橘红色的火苗窜起半尺高,李存义手里捧着记录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勾画,嘴里还不停叮嘱:“温度记准了,每半个时辰报一次,差一丝都不行!” 

 “李大人,父皇有令!” 

 朱标快步上前,语气急促却难掩兴奋,“速去应天城请李善长丞相、詹同尚书、杨思义尚书、钱用壬尚书前来,就说有关乎江山社稷的要事商议,不得耽搁!” 

 李存义闻言手一顿,抬头看向朱标,连忙将记录本塞给身旁的副手,叮嘱道:“按刚才说的盯紧窑温,出了岔子拿你是问!” 

 随后躬身对朱标行礼:“臣遵旨!这就动身!” 

 说罢快步走向马厩,翻身上马,朝着应天城疾驰而去。 

 朱标作为未来的大明皇帝,己然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了,因此朱元璋身边的人他也可以随意调用,根本不用经过老朱的同意,顶多是通知一声老朱就完事儿了。 

 而这也是朱标会被称作未来最稳太子的原因之一,毕竟朱元璋他们两人共用一套班底,要是让别人当这个储君,这些个大臣们不会有一个同意的,除非朱标出现了意外。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换成被人,谁敢说他们不会被新储君以后继位之后清算掉? 

 ............ 

 辰时过半,应天城方向传来一阵密集的马蹄声,尘土飞扬中,几匹骏马由远及近,飞速的赶来。 

 朱元璋与朱闵在竹棚内细化改革条款,听到声响便起身走到门口观望,只见为首的是身着紫色官袍的李善长,其后跟着吏部尚书詹同、户部尚书杨思义、兵部尚书钱用壬,三人皆着绯色官袍,每人身后都跟着一名捧着公文包的属官。 

 朱闵看到后,对朱元璋笑着说道:“陛下,他们既然来了,那我就先告退了。” 

 朱元璋说道:“叔父,暂且先委屈您一段日子,等此事结束之后,咱就将应有的地位给您,希望您能明白咱的苦衷。” 

 朱闵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要不是自己回不去现代了,自己才懒得跟老朱掰扯那么多呢。 

 有一个动不动就砍人,还逼着人干活的大侄子,关键人家的身份和地位比谁都要高,这种感觉谁特娘的懂啊? 

 一想到这里,朱闵又有些欲哭无泪了,这日子以后该怎么办...... 

 待朱闵走后,很快李善长几人就根据指引来到了办公室处。·晓`说-C¨m+s? ,免~废/越`独? 

 “陛下!臣等奉召前来,不知陛下有何要事?” 

 李善长翻身下马,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官袍,率先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只是他眼底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疑惑,陛下自昨日离宫赴南郊,今日便紧急召集群臣,且议事地点选在这简陋的竹棚而非皇宫,绝非寻常政务。 

 詹同、杨思义、钱用壬也纷纷下马,齐声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三人脸上同样写满疑惑,互相交换着眼神。吏部掌官员任免,户部管财政赋税,兵部主军事兵备,三省尚书同时被召,议题必然涉及多方权责,可近来并无边境战事、灾荒洪涝,实在想不出有什么要事需如此兴师动众。 

 朱元璋站在竹棚门口,目光扫过西人,语气平静:“诸位爱卿免礼,随咱进来再说。” 

 他侧身让出位置,引着众人走进竹棚,又对侍立一旁的内侍吩咐:“给西位大人看茶。” 

 众人走进竹棚,目光下意识地扫过室内,一张简陋的木桌摆在中央,上面摊着藩王俸禄名册与封地舆图,旁边散落着几张写满字迹的宣纸,墨迹未干。 

 只是让众人诧异的是,室内除了陛下与太子,再无他人,官地主事的朱闵御史竟未在场。 

 “陛下,朱御史何在?” 

 户部尚书杨思义忍不住开口询问,毕竟这位年轻御史是官地的核心人物,陛下在此议事,没理由不让他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