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摊丁入亩开始推行
清晨的阳光己经完全升起,洒在街道两旁的竹屋上,给简陋的房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
路上不时能看到忙碌的流民,有的扛着锄头去田里,有的提着水桶去河边打水,见到朱闵和朱元璋,都纷纷停下脚步,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恭敬与感激,在他们眼里,朱闵是给他们土地和活路的明王。
朱元璋一边走,一边笑着跟流民们点头回应,心里满是感慨,,要是没有朱闵,卫星城也建不起来,流民们也不能安居乐业,他这个皇帝,也没办法真正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看向身旁的朱闵,语气带着几分敬佩:“叔父,你看这些百姓,现在都有了盼头,这都是你的功劳。”
朱闵摆了摆手,语气平淡:“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你愿意支持我的想法,还有底下的人他们办事得力,也是这些百姓自己肯吃苦,再说,我做这些,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为了让你这个皇帝当得更稳。”
两人说说笑笑,很快就来到了刘伯温的住所。
这是一间简陋的竹屋,跟流民们的住处差不多,只是多了一扇窗户,屋里摆着一张木桌、一把椅子和一张床榻,墙上挂着几幅字画,都是刘伯温自己画的,显得格外清雅。
朱闵走上前,轻轻敲了敲房门:“先生,在吗?”
屋里很快传来刘伯温的声音:“原来是王爷,还望恕罪。”
朱闵推开门,带着朱元璋走了进去。此时的刘伯温己经醒了,正坐在木桌旁,手里拿着一本书,看得入神。
见到朱闵和朱元璋走进来,他连忙放下书,起身就要躬身行礼:“臣刘伯温参见陛下!参见王爷!”
“哎,先生不用多礼!” 朱闵连忙上前一步,伸手拦住了刘伯温,“这里又没外人,不必这么见外。本王今天来找你,是有正事跟你商量,不用搞这些虚礼。”
朱元璋也笑着说道:“先生,叔父说得对,不用多礼。坐吧,咱今天来,是想听听你对叔父提出的摊丁入亩之策,还有什么补充的。”
刘伯温愣了一下,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 他从未听过 “摊丁入亩” 这个说法,不知道朱闵和朱元璋说的是什么计策。他疑惑地看向朱闵,问道:“殿下,‘摊丁入亩’是……”
朱闵这才想起,自己还没跟刘伯温说过这个计策,不由得拍了拍额头,笑着说道:“瞧咱这记性,忘了跟你说这事儿了,来,先生,你坐,我跟你好好说说这个摊丁入亩之策。.求′书+帮, ~追′嶵,鑫~璋-结.”
刘伯温连忙坐下,拿起桌上的纸笔,准备记录。
朱闵清了清嗓子,开始缓缓解释:“先生,你也知道,现在大明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丁税’和‘田税’分开收,丁税按家里的人口数量收,田税按家里的土地亩数收。可这样一来,就有个问题:有些百姓家里人口多,土地少,甚至没有土地,却要交很多丁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而有些世家大族,家里土地多,人口少,却因为有特权,丁税和田税都能少交甚至不交,导致朝廷的赋税流失,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刘伯温点了点头,深有感触地说道:“王爷说得是。如今不少地方都有这种情况,流民之所以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丁税过重,百姓实在负担不起,只能逃离家乡,成为流民。”
“所以,这也就是摊丁入亩这个计策的由来。”
朱闵继续说道,“所谓‘摊丁入亩’,就是废除丁税,把原本按人口征收的丁税,全部摊入到田税里,以后朝廷只按土地的亩数征收赋税,不管家里有多少人口。这样一来,土地多的人,交的赋税就多;土地少的人,交的赋税就少;没有土地的人,就不用交赋税。既能减轻百姓的负担,又能让世家大族多交税,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还能减少流民,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大明长治久安。”
“什么?” 刘伯温猛地抬起头,眼睛瞪得圆圆的,眼中满是震撼,手里的笔都差点掉在桌上,“王....王爷是说,废除丁税,把丁税摊入田税?只按土地亩数征税?”
“没错。” 朱闵点了点头,看着刘伯温的反应,心里暗暗好笑,他早就料到刘伯温会有这样的反应,毕竟摊丁入亩在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