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祭拜皇陵(第2页)

毕竟杨涟如今虽然行事手段比较疯狂,但是也不像郭允厚见钱眼开,陈子龙又是自己的开山大弟子,有他们二人盯着,江宁这才放心。

分兵之后,江宁一行直奔盱眙皇陵。

两日行军抵达目的地,只见皇陵气势恢宏,殿宇威严,尽显皇家气派。

江宁望着这片陵寝,心中感慨万千:当年大元三代贫农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怕是做梦都想不到,死后会被追尊为玄皇帝、恒皇帝、裕皇帝吧?

皇陵祭祀官早已恭候多时。

江宁记得,在原本的历史里,大明祖陵曾在水下藏了三百年,直到一次大旱才重见天日,后人这才知晓太祖朱元璋祖坟所在。

随后,江宁与朱由检在祭祀官陪同下举行祭奠仪式。

朱由检耐心询问皇陵各处细节,又赏赐了看守的祭祀官与皇陵卫,当然这些赏赐自然由朱由校发下的。

仪式完毕,众人来到御制皇陵碑前跪拜,碑上是太祖朱元璋亲撰的碑文。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

碑文里,老朱细数当年家破人亡、求地安葬父母而不得的惨状,字里行间皆是血泪。

江宁读着碑文,心中感慨万千。

朱由检红着眼眶,一遍遍默念着老朱家从微末崛起的艰难发家史。

老魏虽不认字,却也听的心如刀绞,更是哭得稀里哗啦。

江宁望着碑文,想起没来大明时,总听人说朱元璋刻薄寡恩、手段残忍,唯有放牛娃变开国君这一点值得称道。

可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才明白老朱当年从乞丐到天子,完成这“从一到百级”的阶级跨越,何其艰难!

那句“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藏着多少霸气与不易。

祭奠完毕,众人沿淮河前往凤阳。

朱由检还在抹眼泪,对江宁道:“二哥,我现在总算明白,为何太祖对贪官深恶痛绝,我们朱家几代先祖,都是被贪官欺压致死的,太祖当年更是九死一生啊!”

江宁点头道:“都过去了。

列祖列宗在天有灵,看见如今大明中兴,也会欣慰的。”

朱由检擦了擦泪,点了点头。

江宁对这片老朱家的龙兴之地也充满好奇。

后世那首“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花鼓调,他早有耳闻,起初只当是民间小调,没太在意。

再联想到朱元璋当年耗费巨资营建中都、修缮皇陵,甚至一度想迁都凤阳,却又中途叫停,这些事起初也觉得是老朱的小农思想作祟。

可如今接触的历史越多,越觉其中另有深意。

老朱身为开国之君,眼光怎会如此狭隘?

营建中都、迁江南富户来凤阳,表面是扶持老家,带动老家发展,实则是为了压制江南士绅集团。

毕竟当年修皇陵、建中都的人力物力,可都是从江南抽调来的,迁移富户更是釜底抽薪。

江南士绅自然不甘心被老朱这么搞,那首凤阳花鼓,很有可能是他们用来黑老朱的手段。

船队继续前行,凤阳城已遥遥在望。

几日后,船队抵岸。

岸边早已站满凤阳文武官员,漕运总督兼凤阳巡抚杨一鹏率先上前,躬身行礼:“下官杨一鹏,恭迎钦差大驾。”

身后一众官员连忙跟着跪拜,黑压压一片。

江宁看着眼前头发花白的杨一鹏,心中不禁感慨。

此人对大明忠心耿耿,可惜时运不济,别人眼中油水十足的漕运总督之位,到他手里却是干的步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