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金丝缚龙,四海熄烽(第3页)

 由新设的“火钟院”管辖,按“焚田等差”向农户分配。 

 这不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象征的转移。 

 昔日火种,只供权贵宫廷取暖照明;如今却入泥入渠,为庶民烧饭取光、驱蛟熏病。 

 “七星归位。”火钟院首任司正尘妤立于高台,望着脚下七井同启,轻声呢喃,“万井归流,井井归民。” 

 她身着青羽官袍,手中握着宁凡所赐的“火羽令”。 

 鬓发虽乱,眸中却映着井中火光,一如当年她在稷下记下的那句话: 

 “火不止为尊者明,亦为泥者热。” 

 这火光照亮的,是城中孤巷,也是田头老牛。 

 也是那在旷野深处,己蛰伏多年的“民火宗契”——一群曾被火压迫者,如今重新拿回火柄。 

 他们自称为“种火者”,穿着芒布麻衣,在各大农郡井口集结,分散引燃火线。 

 复建古旧炊坛、木轨油车与火灶系链,像是从古老的青铜文明中爬出的一群人。 

 却带着比权贵更清醒的方向。 

 “我等不愿再仰望火星。”一位种火者缓缓扣下面罩,“火己降临田头,便应归于众生。” 

 京中议者甚多。有人质疑,若人人可用火,岂不乱?可宁凡一言封喉: 

 “火不可禁。能禁者,唯法;能导者,唯耕。” 

 于是,火钟院联合墨火司制定新律,分七星井区推行“焚耕同轨制”。 

 每区一星,对应“火井之主”,统筹油配、燃段与护灶器具。 

 而这“七星”——并非贵族出任,而由“火脉合格者”公开考选。 

 这一制,彻底取代旧日的“宗嗣燃证制”。 

 天光透过朝阁前檐,落在火钟之上,映出一行新篆: 

 「焚可渡寒,耕可载命;火不由天,火归万井。」 

 也正是在这一天,宁凡重新册封“新火太子”位——却不设人,曰“虚位待耕”。 

 不再以血脉继承,而以“焚羽试”择能者。 

 这在中枢引起震动,却在民间迅速生根。 

 当夜,万井同燃,七星齐明。 

 孩子在夜田嬉笑,老人在灶前温酒,一切宛如重回农耕初兴的盛世。 

 火井边,一群妇人围坐煮粥,孩童问她们这火从哪来。 

 她们答:“是种出来的。” 

 孩童不解,妇人笑道:“是一个叫宁凡的人,种下的。” 

 他们不知道这个名字背后的权谋与血战,只知道,从今往后,他们家里也有了光。 

 这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