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家武状元,你让我作诗?不问岁月任风歌
第367章 清流派的抉择(第2页)
他们这才意识到,自己等人似乎有些过于激动,竟在御前如此失仪。
赵真目光冰冷地扫过下方鸦雀无声的群臣,声音带着一丝薄怒:“够了!今日乃是上元佳节,君臣同乐之宴!看看你们,成何体统?”
“为了一杆枪,吵吵嚷嚷,如同市井泼妇一般,还有没有一点朝廷重臣的风范?”
皇帝的训斥让众人头皮发麻,连忙齐声请罪:“臣等失仪,请陛下恕罪!”
赵真似乎余怒未消,但又强压了下去。
他沉默了片刻,仿佛在平息怒火,目光却在人群中缓缓扫视,最终,定格在了一位一直端坐不语、仿佛超然物外的老臣身上。
此人年约六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修剪得一丝不苟,眼神温润而透着睿智,身穿从一品的紫色仙鹤补子官服,端坐在那里,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沉稳气度。
他便是光禄大夫赵愈,清流一派的领袖人物。
其形象气质,颇有几分名臣之风,注重气节修养,向来不结党营私,在朝中声望极高,无论是太师党还是改革派,都对其抱有几分敬意。
赵真脸上的怒色稍霁,语气也变得平和了一些,开口问道:
“赵爱卿,你素来公允,不偏不倚,对于朕欲赐枪于吴状元之事,你有何看法?但说无妨。”
皇帝这一问,瞬间将全场的焦点都转移到了赵愈身上!
太师李崇义、御史大夫何高轩,以及所有文武大臣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这位一直保持沉默的光禄大夫。
每个人都想知道,这位清流领袖在此事上,会持何种态度。
他的意见,很可能成为影响皇帝最终决定的关键砝码。
赵愈心中暗暗叫苦。
他本意是想明哲保身,两不相帮,安静地参加完宴会就好,没想到皇帝还是把这道难题抛给了自己。这分明是逼他表态。
但皇命难违,他只能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走到御前,对着皇帝深深一躬,动作一丝不苟,尽显儒臣风范。
他沉吟了片刻,似乎在谨慎地斟酌措辞,然后才用他那温和而清晰的嗓音缓缓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