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清流派的抉择(第3页)

“陛下垂询,老臣不敢不答。”

他先是对两边的观点都给予了某种程度的“认可”,展现了其不偏不倚的立场:

“陛下,依老臣愚见,何大人与唐将军等人所言,确有道理。”

“幽州战事确乃国家头等大事,吴状元武艺超群,勇冠三军,若得此神兵相助,必能如虎添翼,于振奋军心、激励士气大有裨益。”

“陛下破格赐枪,以示恩宠与期望,用心良苦。”

说到这里,他话锋微微一转:“然,太师与朱大人所虑,亦非全然杞人忧天。”

“太祖神枪,意义非凡,关乎国体与宗庙颜面。战场之上,刀兵无情,世事难料,任何意外确有可能发生。”

“太师身为朝廷柱石,虑事周全,提醒陛下潜在之风险,亦是老成谋国、尽职尽责之举。”

他这番话说得四平八稳,两边都不得罪,仿佛说了很多,又仿佛什么都没说。

最后,他将问题巧妙地抛回给了皇帝,并悄然施加了一点影响:

“故此,赐与不赐,各有利弊,实难两全。”

“究其根本,此乃陛下恩典,关乎陛下对前线战局之判断,对吴状元能力之信任,以及对潜在风险之承受。”

“究竟该如何抉择,利弊如何权衡,老臣愚钝,实不敢妄断。唯有陛下圣心独裁,方是正理。”

“无论陛下作何决定,老臣以为,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为江山社稷着想之圣断!”

赵愈这番话,看似没有明确表态,实则极其高明。

他既肯定了赐枪的积极意义,又没有完全否定太师的担忧,但最后强调无论皇帝如何决定都是“圣断”。

这就在无形中,为皇帝坚持己见、推行意愿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台阶下。

因为,皇帝的决定必然是“深思熟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