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信号追踪,暗流涌动(第2页)
“他可能在等待指令,或者在寻找合适的行动时机。”情报分析师判断。
那张烧毁的纸条残片——“……西北……青铜……启动……”如同一个紧箍咒,压在林逸心头。
他们已经确认,“织网者”的目标是那件失联的青铜器,并且计划在西北地区用它“启动”某个项目。\w!z~s+b,o.o*k*.^c¢o_m/
时间紧迫,他们必须在“织网者”得逞之前,找到青铜器,阻止他们的计划。
“失联文物的运输路线,再仔细查一遍!”
林逸对负责调查文物失联案的小组下令,“包括运输车辆的型号、司机的背景、沿途经过的检查站和休息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文物失联案的调查,此前因为缺乏线索,一直停滞不前。
但现在,有了“织网者”和陈建国这条线索,许多看似无关的细节,或许就能串联起来。
“我们怀疑,文物并非是在运输途中‘失联’,而是在出发前或者途中某个环节,就已经被调包或者秘密截留了。”
李卫民推测,“陈建国在博物馆担任安保顾问,他对文物的运输和保管流程了如指掌,他有这个能力和机会。”
“而且,那些所谓的‘意外事故’,很可能就是为了转移视线,制造混乱,为他们的行动打掩护。”
林逸补充道,“他们恐吓王教授,也是为了让他退出项目,减少阻力。”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陈建国是这次博物馆行动的执行者,他利用职务之便,制造混乱,盗取了
那件青铜器,并计划将其运往西北。
问题是,青铜器现在在哪里?
陈建国如何将其运出博物馆?
他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我们不能再等了。”
林逸做出了决定,“陈建国可能正在等待将青铜器运往西北的指令或机会。我们必须在他行动之前,锁定青铜器的下落,并控制住他。”
“但直接抓捕风险太大,而且可能无法找到青铜器或者获取更多信息。”
李卫民提醒道。
“是的,我们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能够让他暴露,或者引出他背后同伙的计划。”林逸沉声道。
他脑海中飞速运转,将所有已知信息进行排列组合。
陈建国使用的短距离发射器,烧毁的纸条,西北的青铜器,以及宋安民口中“引线人”的“特定声纹指令”……这些元素如何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陷阱?
“如果……我们能够模拟‘引线人’的指令呢?”
林逸突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李卫民一惊:“模拟‘引线人’?这太危险了!我们根本不知道‘引线人’的真实声纹,一旦模拟失败,反而会暴露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