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贞观八年(第3页)
这也是益州百姓自豪感爆棚的另一个原因。
别的道就算学了样子,也建了学院,可哪里请得动那么多学问通天、脾气也通天的老神仙?
底蕴这东西,学不来!
一时间,益州尚学之风鼎盛到了极点!
谁家孩子要是敢逃学,不好好读书,被打断腿都是轻的,那是要被整个街坊邻里戳脊梁骨的,连带着孩子父母,整个家族都要蒙羞!
百姓的心思很淳朴,今天的好日子从来不是应得的,是殿下,是那些牺牲在峨眉的将士用命换来的!
要是觉得日子好了,就不好好读书,那就去英烈殿跪着,看着那些牌位,好好反省!
要是跪了还不知悔改?
那行,虽然不至于赶出益州,但在益州地界,社会性死亡是免不了了。
走到哪都会被人指指点点,成为所有家长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你可不能学那谁谁谁...”
就连李恪自己都没想到,风气会卷到这个地步。
他最初的初衷,只是希望学院的学子们能先学会做人,明事理,知荣辱,学习成绩好坏倒是其次。
没想到,阴差阳错之下,在荣誉感、责任感、还有对牺牲者的感恩之情多重驱动下,益州的学习氛围内卷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效果嘛...倒是出奇的好。
即便是那些出身世家、眼高于顶的子弟,到了益州学院,也得乖乖夹起尾巴做人,敬爱师长,团结同学。
在这里,家世背景是最没用的东西,你说你家谁谁谁多了不起,哦,对不起,无功先生好像就是五姓七望中太原王氏家主的亲弟弟。
学院内,只讲品行与成绩,与外界的奢靡攀比之风,截然不同。
这在李恪看来,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这些都是未来的种子,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迟早会给他丰厚的回报。
每每想到这里,李恪的嘴角就忍不住向上扬起,亏得他有先见之明!
光靠立规矩、说教,想塑造一个良好的风气很难,但树立起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标杆,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
你孤傲?可以。
你博学?没问题。
你家族底蕴深厚?很不错。
但是,你弱就是弱,不服气?有本事把那个一首霸占第一的变态挤下去!
不行的话,就憋着,没实力,你说什么都是屁话。
至于那位大魔王,堪称益州第一学院建校以来的传奇,在学子中横推一切无敌手。
有时候她提出来的问题,角度之刁钻,思维之清奇,连那些学识渊博的授课先生都被问得冷汗首流,只能拱拱手,“呃...此问精妙,待老夫回去查查典籍......”
这让李恪洋洋得意。
贞观三年,他特意派人千里迢迢跑到荆州,把一个当时才五岁大的小丫头接来了益州,送入学院。
其中一大目的,就是让她作学霸核武器,成为所有学子追赶的对象!
连一个小丫头都比不过,你们那些世家子的傲气,不就是土鸡瓦狗吗?
而这个小丫头,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武媚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