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天下三器(第2页)

 “那依贤弟之言,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的流寇就不足为虑了?”

 作为后世而来的魏渊来说,他当然知道明朝的灭亡就是源于流寇。若没有这些流寇在国家内部横冲直撞,单单一个建虏是成不了气候的。

 “如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当然不是不足为虑的。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女真的做大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朝国内流寇四起,极大的牵扯了军事力量的部署,从而导致了在针对女真军事打击时总是显得有心无力。但如今天下之势的流寇尚不足虑。”

 说到这,魏渊有意的顿了顿买了个官司。这可以说是他的一个习惯,谈话的时候喜欢成为话语的主导者,同时又急需要认真的倾听者。当这两者同时具备后,魏渊的话匣子就算了彻底的打开合不上了。

 李信拱了拱手道:“愿闻贤弟高见。”

 “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虽说人数众多,但要想撼动我大明,甚至是夺取天下他们还差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

 说着魏渊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继续说道:

 “那就是他们的思维!”

 “思维?贤弟此言何意啊?”对于在魏渊口中不断涌现的新鲜名词,李信可真是有点应接不暇了。

 “何谓思维?所谓思维者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对存在事物的认识与反应。流寇源于社会的最底层,由于对于民间的疾苦有很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往往其出发点和行动更容易得到穷苦百姓的支持而壮大自己的势力。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还有我朝太祖朱元璋都是如此。”

 听到魏渊竟然敢直呼太祖名讳而毫不在意,李信不由得在心里感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解与胆识,真乃奇人也”

 魏渊正沉醉于自己的陈述中继续说道:

 “流寇者故名词义:流而无根,盗寇无德。四处流窜,难以形成基础坚实的根据地。流寇横行关中、河南、湖广等地十余载,但除了偷袭凤阳得手外并没有攻下大的城市。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据点,地利之势他们是没有的。而且这些流寇多行杀人越货的强盗勾当难以收复百姓民心,更得不到才能之士的帮助。因而天下百姓仍奉朝廷为尊,视流寇为贱,人和也是他们没有的。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为何这些流寇我朝历时数载仍旧是难以平定呢?”

 “天时,因为天时!天下如今十年十旱,灾祸横行饥荒四起。关外又有建虏为患,这就是流寇的天时。”

 “那历朝历代的民变中也会有风云儿能够乘势而起,直取大宝。就像贤弟之前说讲的那几位白手起家的帝王,但为何偏偏如此确信我朝流寇终难成事呢?”

 “如今的流寇与那些成就万事基业的帝王有着很大的不同,单单依靠百姓出身这个身份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揭竿而起、得到四方云集响应。但如果不能及时转换思维,改变方式方法以求得到文人能士的支持,那便不可避免的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秦二世时大泽乡高举义旗建立张楚政权的陈胜吴广,王莽末年横扫天下的赤眉绿林以及隋朝撼动天下根基的李密瓦岗军。这些失败的例子都是如此!而成功者如高祖有萧何、韩信、张良等旷世奇才相助。光武帝得邓禹 、 吴汉 、 冯异等济世良臣辅佐。我朝太祖更是手下人才济济,文有刘基、宋濂;武有徐达常遇春等一批猛将。反观如今这些流寇多是市井无赖之徒,宵小苟蝇之辈。乌合相聚,难成事也。前唐那黄巢之乱因朝廷贪腐民不聊生而起,可谓是接天时顺民意。百万金甲一举攻破长安,一时之间其势不可以不说不盛。但黄巢的失败却是早已注定的,他率军游记作战,得势在于流而不在于守。因此拿下长安之日便是他兵败身死之时。没有地利的黄巢难逃身首异处的命运。我朝流寇如若一如既往,也许会一时声势浩大。但终将难逃失败的命运。这就是我刚刚讲的思维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