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圣心难测(第2页)

 王承恩之所以先读那两封捷报,就是为了好让崇祯的心情好一些。对于这位自己服侍多年的万岁爷,王承恩实在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崇祯心骄气躁,最受不得接受失败。同时他又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身为侯爵的崔克诚谋反,远远比流贼猖獗带给他的心里冲击要大的多。正因为如此,王承恩才先报喜后报忧,既希望于玛瑙山大胜来冲淡南阳之乱带给皇帝的负面情绪。

 钦安殿内的随驾秉笔太监王承恩人员,不管是侍卫、太监还是宫女们。一见崇祯皇帝如此愤怒,也纷纷跪倒在雪地中,将头深深的低下,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过了半晌,崇祯的情绪逐渐的平稳了下来,他的双眼直视远方有些阴郁的天空,刚刚玛瑙山大胜带来的喜悦在他冷若冰霜的脸上已经看不出丝毫的痕迹了。

 黄昏时分,落日的余晖拖着长长的影子孤寒的洒在紫禁城东侧兵部衙门门外的石狮子身上。兵部当值的官员紧张的矗立在衙门口两侧,兵部尚书陈新甲穿戴整齐,恭恭敬敬的将王承恩迎进了兵部衙门之中。待到王承恩身后的一帮小太监们鱼贯进入兵部衙门之后,两门当值的小吏低声的嘀咕着。

 “这是谁啊?传旨都是这么大的排场。连陈尚书都亲自来衙门口接着了。”

 “嘘!我的大哥哎!你可小点声,刚刚进去传旨的那位公公就是当朝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王公公,东厂和锦衣卫可都在他手里面握着呢!”

 听了这话,刚刚那名小吏立刻闭上了嘴巴,紧张的朝四下张望了望,立刻继续干自己的差事了。等到王承恩传旨结束,再次经过兵部衙门口离开之时。那名小吏与其他兵部衙门内的官员一样,很是恭敬的站立在两旁,不敢再言语半声了。

 送走了王承恩,陈新甲犯起了难来。他低头看了看刚刚接下的圣旨,这是崇祯针对南阳崔克诚叛乱所下的旨意。陈新甲自言自语道:

 “这个倒是好说,按照陛下的旨意办就是了。但另外的口谕可就难办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令陈新甲为难的不是别的,正是如何用心的安置魏渊。皇帝的口谕不同于用文字书写的圣旨,由于口谕传递方式的特殊性,接旨人需要仔细的斟酌其中每一个字才能做到不曲皇帝的意思,将差事办好。因此,对口谕的理解能力对一名官员的前途可以说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就拿这次的口谕为例,魏渊如今的身份是不在朝廷序列的团练总兵,而之前他又做过唐王府的仪卫司正使,是正五品的官职。如果皇帝的口谕是“按照相应的品级安排一下职务”的话,那他陈新甲只需在朝廷正五品的官职范围内挑选一个差不多的职务就已经可以交差了。

 如果皇帝的口谕是“按照相应的品级好好安排一下职务”的话,只需在朝廷从四、正五品范围内的官职挑选出一个具有实权的职位即可。而恰恰如今皇帝的口谕是“按照相应的品级用心安排一下职务”,这样一来,给他陈新甲选择的余地就不多了,职位等级倒是可以相应的提高些。但让他感到头疼的不只是要“用心安排”,后面还加了一个“如今正是用人之时”,这就意味着魏渊的职务还必须被安排在辽东或是中原的战场之上。可是如今战事频繁,几乎整个大明帝国所有的精锐都集中在了这两地。想要安排一个三至五品的实权派官职,僧多粥少,这难度实在不是一般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