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除唐王(终)(第3页)

 因此洪承畴断定,如果自己在宁远按兵不动的话,锦州一时半刻是不会沦陷的。此刻洪承畴这位蓟辽总督的手中足足掌握着13万大军,而且这些兵卒都是大明朝各路的精锐之师。洪承畴深知自己肩上担着的是整个大明朝的国运,因此他不允许自己犯一点点的错误。在形势尚未明朗之前,洪承畴选择了以静制动。

 洪承畴的计划虽好,可如今的他就好比一支放在弦上的箭,拉弓搭箭之人正是崇祯皇帝,可以说洪承畴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在。箭在弦上,弓已拉满,此箭必然会放出。崇祯焦急的性格已然有些耐不住性子了,再加上满朝文武在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带领下皆言洪承畴只知“畏敌自保,徒耗国力”,纷纷上书弹劾洪承畴消极避战。

 可怜洪承畴虽名为督师,可上受皇帝遥控,兵部掣肘,下受制于监军,很难做到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徒有指挥之才,但却无法尽情发挥。最终在崇祯皇帝催促出战的诏书中,洪承畴只能率领着大明朝这13万最后的精锐倾巢而出,直奔锦州而去。

 皇太极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充分发挥了满洲八旗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在明军进军的道路上频繁骚扰,而且不断的去攻击明军的补给线,由于后援不济,洪承畴被迫在宁远与松山之间的杏山小城驻扎以待军需补给,皇太极抓住战机,几乎是倾全国之力,短时间内聚集了近10万精兵,牢牢的将洪承畴这13万明军死死的按在了杏山这块狭小的区域内。

 此刻辽西走廊决战的天平开始向着皇太极一侧倾斜了过来,杏山是座小城,又位于开阔的平原地带,可谓是易攻难守,再加上此地并没有多少军粮储备,如果粮道一旦被截,那洪承畴这13万明军将时刻面临断粮的危险。而皇太极的状态则正好相反,满清经过年初多尔衮等人的屯田备战,在松锦前线囤积了足以过冬的粮饷,不仅如此,如今朝鲜已经臣服于满清,皇太极还可以勒索、逼迫朝鲜从海路为自己供应粮食。因此他只需以优势骑兵不断攻击明军的后援补给线,待到13万明军断粮必然自溃,到那时自己便可不战而胜了。

 为此洪承畴这才紧急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排除万难,再派出一支精兵出关作战,与杏山被围之明军两面夹击,大败皇太极。

 洪承畴的奏疏写的虽然比较婉转,但崇祯却还是透过这一行行白纸黑字嗅出了前线战局的紧张。不到万不得已,洪承畴是不会再向朝廷要求援军的。

 面对崇祯皇帝的问责,兵部尚书陈新甲虽说心中大为惶恐,跪倒在地半天都没能答出一句话来。崇祯见此情景,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说道:

 “当初满朝文武信誓旦旦皆言可战,今日战事遇挫你们却一个个变得沉默不语。哎!难道我大明真的已经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了吗?”

 此时跪倒在地的陈新甲仗着胆子回答说:

 “回禀陛下,微臣举荐一人可赶赴辽东,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