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江淮脚夫

 与此同时,在魏渊征战西北之际,那位从江北死局中侥幸生还的副使杨寅,正于烽火乱世中悄然书写自己的传奇。

 《明史·列传第二百七十一·杨寅》曾载其年少旧事。

 杨寅,京东开平人,父业摆渡,寅自幼随父舟楫往来,修船补桥,勤勉不怠。其父尝诫之曰:“木桥御洪,桩必深植;欲承重载,在交叉之榫。”寅谨记于心,更常翻检家藏《农桑衣食撮要》,于其中桥梁简图构架之法略窥门径。某年河水暴涨,木桥崩毁,两岸隔绝,西岸老妪延医不得,东岸农人困守田畴。众人惶急无措时,少年杨寅慨然曰:“桥为要津,岂可一日中断?吾请修之!”或劝水急危险,他却昂然应道:“京东之民,世代靠河而生,岂畏水哉!”遂率村民各家取木,远赴邻村求绳,旋即持斧凿率先下河。寒水没腰,凛冽刺骨,而他神色自若,依父所传深埋桥桩,凿交叉榫卯务使咬合坚牢,复以麻绳缠木为缆,环桥固防洪流。经两昼夜奋力,桥复通达,病者得医,耕者赴田,乡人无不感佩,谓其“少年有志,能承父业、济乡邻”。

 由此可见,这位表面文弱实则刚毅的外交能臣,既有胆识过人之处,亦具极强的学习悟性。而他投效新军后所作“万里江山车书同,孤竹塞北意更浓。提师百万滦河上,立马燕山第一峰”一诗,更透出此人身处乱世而欲开创局面的雄浑气魄。

 在得到魏渊“见机行事”的密令之后,杨寅并没有急着拉起人马硬干,反而沉下心来,选中了淮河中游的寿州、怀远到五河这一带“潜伏”下来。

 他心里清楚,要想在这乱世中扎下根、做成事,光靠一腔热血不行,还得有真章法。

 于是他日夜研读魏渊留下的兵书和文章,反复揣摩其中的用兵之道,最终下定决心:就在这儿,打游击!

 为什么偏偏选中这块地方?杨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这儿是三大军阀势力的“三不管”地带。

 北边寿州是刘良佐的地盘,他一心想要控制淮河航运,捞取油水;怀远和五河一带则是高杰的控制区,从徐州运来的粮船都要经过这里,是他的命脉所在;而南边的五河以南地区,又被黄得功牢牢盯着,生怕高杰趁机向东扩张。这三股势力互相猜忌、彼此牵制,常常因为抢粮船、占码头的事情闹到南京朝廷那里去打口水仗。

 他们之间的矛盾,正好给了杨寅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地形太适合打游击了!

 淮河主干流在这里分出无数支流,什么涡河、浍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湿地。尤其是五河附近的“浍河洼”,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简直就是天生的藏兵洞。

 在这里打仗,杨寅可以凭借四通八达的水路快速机动,而敌人的主力多是步兵骑兵,根本不熟悉水战。一旦敌人来围剿,游击队往芦苇荡里一钻,大军根本施展不开,甚至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里。再加上沿河小码头络绎不绝的商船粮船,队伍的补给也能就地解决。

 这一片水乡泽国,俨然就是为游击战量身打造的天然战场。淮河的梅雨黏稠而晦暗,像是天上垂下的灰色裹尸布,将整个怀远码头笼罩在压抑的水汽之中。杨寅身披半旧蓑衣,蹲在芦苇荡里,目光穿透雨幕,落在那些在码头上艰难谋生的人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