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蜀王的选择(第2页)


 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金钱堆砌出来的、令人窒息的富贵气息。


 杨海龙更是看得眼睛发直,忍不住低声咂舌:


 “娘嘞……这哪是王府,这怕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宝殿吧?这得花多少银子……”


 魏文正轻轻咳嗽一声,用眼神示意他噤声。杨海龙这才反应过来,赶紧闭上嘴,但眼珠子还是忍不住四处乱瞟。


 一行人被引至偏殿等候。殿内布置更是奢华,紫檀木的家具,官窑的瓷器,墙上挂着的前朝名家真迹,无一不是价值连城。


 等待蜀王驾临的间隙,秦牧阳仿佛忽然想起什么,对陪同的王府长史淡淡道:


 “听闻府上珍藏有一件旧物,乃是太祖高皇帝时所赐,用以警示臣工。按柱国大人吩咐,我等既来王府公办,理当瞻仰一番,以示不忘祖训,恪守臣节。还请长史引路。”


 长史脸色一白,自然知道指的是那骇人之物,但不敢违逆,只得战战兢兢地引着他们来到一间阴森偏僻的祠堂偏室。


 室内烛火昏暗,正中一个紫檀木玻璃罩内,供奉着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物品”——一张被处理过、填入了草絮、基本保持人形、但颜色暗沉发黑的人皮!


 面部轮廓依稀可辨,扭曲而痛苦,仿佛还在无声地嘶吼。玻璃罩前还有一块小牌位,上书“逆臣蓝玉”字样。


 纵然是秦牧阳和魏文正,见到此物也不由得心头一凛,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残酷和威慑。


 杨海龙更是吓得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喃喃道:


 “这……这就是剥……”


 魏文正一把拉住他,低喝道:


 “慎言!”


 但他自己的手心也微微出汗。此物在此,魏渊让他们来看的用意,不言自明——顺逆之分,生死之界,绝非儿戏!


 恰在此时,门外传来通报:


 “王爷驾到!”


 众人回到偏殿,只见蜀王朱至澍强打着精神,在一众宦官婢女的簇拥下走了进来,脸上挤出的笑容比哭还难看。


 分宾主落座后,寒暄不过三句,秦牧阳便直接切入正题,语气恭敬却不容置疑:


 “王爷,柱国大人心系国事,不日即将离川。然军中粮饷匮乏,朝廷度支维艰。柱国言道,王爷乃皇室宗亲,国之柱石,必能体谅朝廷难处。故特命下官前来,与王爷商议‘助饷’之事。不知王爷……意下如何?”


 朱至澍心里早已骂翻了天,面上却只能干笑:


 “啊……助饷……自是应当,应当。不知柱国大人……需要小王捐献多少?”


 秦牧阳微微一笑,从属官手中接过一份公文,却并不直接递出,而是道:


 “柱国之意,金银田产,皆是国之根本。听闻王府名下,有良田万顷,庄园无数,金银库藏,更是甲于天下……如今国难当头,王爷若能献出部分,必能解朝廷燃眉之急,功在社稷。”


 朱至澍一听,心都在滴血,连忙叫起苦来:


 “秦署长明鉴!此皆外界误传!小王虽忝居王位,实则府中用度浩繁,入不敷出啊!哪有什么良田万顷?至于金银,更是……”


 他开始习惯性地哭穷。


 然而,他话未说完,一旁的魏文正却从容起身,拱手一礼,声音清朗而稳重:


 “王爷过谦了。据督查行署与散衣卫初步查核,仅成都府周边,记在王府、各郡王、及王府属官、管事名下,且无需向朝廷缴纳赋税的‘王庄’、‘勋田’,便有良田约八万七千余顷。此外,川内各州府,王府名下之盐井、矿坑、山林、宅邸、店铺,更是不计其数。去岁王府各项庄田、店铺、矿盐之入息,粗算应在白银二百三十万两以上。王爷……这‘入不敷出’四字,怕是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