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科举风波(二)

 周茂才缩在自家书房那扇紧闭的窗后,耳朵却竖得老高,捕捉着窗外任何一丝不寻常的响动。

 直到三更的梆子声遥远而清晰地传来,他才像一只受了惊的老鼠,猛地吹熄了桌上那盏昏黄的油灯。

 黑暗中,他的心跳得如同擂鼓,又快又响,几乎要撞破胸膛。

 他摸索着,从贴身的暗袋里取出那方薄如蝉翼的素白丝帕。

 指尖触碰到那细腻冰凉的质地时,仍忍不住微微颤抖。这不是普通的丝帕,这是能点石成金,也能将他拖入万丈深渊的符咒。

 借着从窗纸透进来的、微弱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月光,他屏住呼吸,用一支蘸了特殊墨汁的细毫笔,在那方丝帕上,一笔一划地写下那些字。

 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仿佛不是写在丝帕上,而是刻在他的命运之上。写完最后一个字,他长长吁出一口气,才发现后背的冷汗早已浸湿了中衣。

 接下来是更精细的活计。

 他取过一本早已备好的、看似寻常的《论语》注疏,书脊早已被巧妙地割开一道细微的口子。

 他用一根穿着同样颜色丝线的细针,小心翼翼地将那方写满字的丝帕对折,再对折,捻成细长一条,一点点塞进书脊的缝隙里,再用针线将口子原样缝好。

 他的动作极其熟练,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出痕迹。做完这一切,他将书凑到眼前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后,才像完成了一件杰作般,虚脱般地靠在椅背上。

 这本题本,明日一早,就会通过一个绝对可靠的小厮,送到郑家那位钱管家的手中。

 这是东翁吩咐的差事,是攀附郑家这棵大树的投名状,他不敢有丝毫怠慢。

 可是……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瞟向墙角那个不起眼的矮柜。那里面,静静躺着两张五百两的银票。那是辽西来的李家和江南盐商陆家孝敬的“润笔费”。

 这还只是前菜,这两家说了,如果周茂才能在“春闱”上提供些许小小的帮助,两家还各准备了白银五千两,以示诚意。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他将考题誊抄到丝帕上时,就已经不可抑制地冒了出来:既然已经湿了鞋,何不索性多捞几条鱼?

 东翁只吩咐了郑家,可他周茂才整日在外奔走,太清楚这科举功名对那些富家子弟意味着什么了。

 那是光宗耀祖,是改换门庭!

 五千两银子买一个前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便宜!而对他周茂才而言,这些白银,足够他下半生衣食无忧,甚至能在外地置办田产,悄悄做个富家翁。

 更重要的是,他心底还有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深想的算计:如果…万一…事情败露,多几个目标,岂不是能更好地混淆视听?

 所有人的目光都会盯在那几个花了巨款的富家子弟身上,谁还会细细追究到郑家那头去?这叫分散风险,对,就是分散风险!他这是在帮东翁,也是在帮自己!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如同毒藤般疯狂滋长,压过了最初的恐惧。

 于是,在将“正品”送往郑家之后,他又如法炮制了两份。用的是一样的丝帕,一样的墨汁,一样的手法缝进同样的书里。整个过程,他做得比第一次更加隐秘,更加鬼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