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五章 禅宗法主(第2页)
然而杨猛不仅仅修行了千手千眼观音手眼咒印,还得到了木棉袈裟上的传承,其中关于此道,达摩早已在袈裟上留下了自己的禅论。
这可是开辟了禅宗一脉的开山祖师,曾留下一苇渡江传说的武道巨孽,其在很多方面的禅论,都深刻涉及到武道和禅心的修行妙谛。
如此一来,杨猛对人体之秘自然愈发了解,也让他原本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心灵修行的节点和状态,有了系统性的解读与精准概括,继而才能将其中的道理掰开揉碎,深入浅出的讲给若离来听。
即便如此,杨猛仍然认为,千手千眼观音手眼咒印,只属于对觉知和觉性的实战应用,无法上升到达摩那般更加玄妙高远的视角。
幸运的是,那无法参透的玄妙,恰恰可以通过木棉袈裟上的心灵烙印,得到更加直观、系统、全面的解读,让他得以直指内心真如本来。
木棉袈裟,不仅仅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留下的遗宝,更是禅宗前六代的祖师,用以传承法脉的衣钵时所用的传承信物。
其上烙印了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六祖惠能关于禅宗在觉知感悟,心念修行,觉性自启以及自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禅宗六祖惠能,在南方传道半生,顿教法门也得到无数信众和僧徒的跟随,为将东山法脉衣钵传下,曾在传承法会上当众说过,东山一脉的顿悟法门,需得奉为上上人方可得授,其对得传衣钵之人的觉性要求之高,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要知道,当初一介樵夫出身的惠能,刚刚入寺修行禅宗佛法时,他还是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一个文盲。
小主,
而彼时的神秀,已经接连跟随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多年,将东山法脉四代及五代的禅法奥秘融会贯通,启发并觉悟到了自身的觉性,提出了渐悟之道和渐教法门。
然而,便是如此一个天才人物,却仍然没能得到五祖弘忍的认可,因为达摩远赴东土创立佛门禅宗时,便将其衣钵传承定为了顿教法门。
而这个顿教法门,正是来自拈花一笑的释迦摩尼和摩诃迦叶,乃是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故而,即便神秀当年已隐隐提出了渐悟之法,和更适合普度众生的渐教法门,甚至得到了当时北方所有佛门高僧的认可与接纳。
但在五祖弘忍的眼中,神秀的资质仍有不足,且已觉知了他自己的禅修觉性之道,不可再承接东山法脉的衣钵。
于是,才有了后面弘忍将禅宗衣钵即木棉袈裟传于了文盲惠能,并亲自送他悄然离开北方,独自去南方传道东山法脉的顿教法门。
这便是法不轻传,道不直言的道理。
这也是《西游释厄传》中,菩提祖师传法心猿悟空时,为何会感慨‘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然而讽刺的是,六祖惠能在南方一生传道,却终究再没遇见如前六代祖师般惊才艳艳的至人,使得对觉知和觉性要求过高的顿教法门,渐渐的成为了禅宗绝响。
反而是觉性不如惠能的神秀,在创立了禅宗北脉的渐悟法门后,反而将禅宗东山法脉的渐悟法门,传遍了盛唐大江南北,得到了千古女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代帝王的跪拜和尊崇,尊之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