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一诗三连

朱高煦一脸笑意的看着朱高炽,眼中好像是在说:你们文官就是麻烦,做个诗文开头而已,磨磨唧唧,这么长时间都还没有进入正题。

陈羽之所以站出来,全然是受不了座位上,那充满火药味的氛围。

只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站出来之后,充满火药味的氛围没有了,迎接他的是充满尴尬的氛围。

他是真的没有注意大殿前排的情况,此时他话都说了,而且整个人都已经站在了大殿中央,退回去是不可能的了。

接下来该如何进行。

呃……

他相信朱哥能将事情处理妥当。

朱高炽尴尬了一会,旋即摆出笑脸,笑嘻嘻的说道:

“陈状元原来在这,我刚刚就在找你的位置,想着你来为大家做一首诗,助助兴,原来你自己站出来了,那你开始展示吧。”

说完,朱高炽便挪动着他那肥胖的身躯,重新坐了下去。

话落,大殿内的众人,目瞪口呆的看着太子朱高炽。

开什么玩笑。

你当我们的眼睛是摆设?

你这次明明想着给文官机会,在翰林院中选一个主事出来做开头诗。

毕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想着给你留面子。

可以让这一场晚宴进行的更加精彩。

以为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晚宴,不懂规矩?

但是没想到,你人都站起来,结果在陈羽一句自我举荐之下,又特么坐下了。

没错,就是这么水灵灵的坐下了。

出乎众人意料的坐下来。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早先就听说过陈羽虽然是市井之人,可是在朝中拥有大背景。

可是这背景在这么大,顶了天也就正二品吧。

但是你丫的是当今天子储君啊。

皇帝之下第一人。

结果就是这样的身份对比,在面对陈羽不讲规矩时,选择了避让。

看不懂。

不理解。

疑惑是一回事,更多的则是默默的在心中,将陈羽的不可招惹的等级,又接连提升了数个档次。

至于为什么没有一下子提到顶点,那是因为经过短暂的震惊,众人的脑子又重新开始了运转。

太子朱高炽没有降罪于陈羽,还有一种可能:太子仁厚。

不忍心对于永乐一朝的新科状元降罪。

“老大,你咋就坐下了,爹娘不是经常夸你,在诗文一道上造诣颇高,你咋就不敢跟陈兄弟比划比划?”

朱高煦在朱高炽身旁,幸灾乐祸的小声说道。

陈羽见到朱哥坐下后,对着朱高炽拱了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在下献丑来个提诗头彩,待会还望您点评。”

朱高炽点了点头,满脸堆笑的说道:

“好说,好说。你是我大明永乐朝开科取士的首届状元郎,在诗文一道上必然有着不俗的造诣,今日只管开口作诗便是,无需拘谨。”

朱棣笑了笑,打算缓和一下大殿上刚刚尴尬的气氛,

“陈主事,太子在私下里提及你时,对你的才学见识颇为欣赏。你不必有顾虑,放手作诗就好。”

陈羽想了想,朗声道:

“天意从人放暖晴,鳌山灯灿夜风轻。”

“笙歌远隔穷厓淑,春色偏从闲处生。”

“好,好一个天意从人。”

朱高炽听后直接拍手叫好。

毕竟这首诗他好像也只能这样点评。

上天似乎顺应人意,在元宵这天放晴,天气温暖,夜风轻柔。

天意从人四字,暗合传统天人感应的观念。古人认为,圣人出则天下治,天现祥瑞,此处天意顺应人心降下暖晴,实则是对当时社会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隐晦赞颂。连上天都为人间佳节助兴,侧面烘托出明代元宵的盛世底色。

总的来说,就是在大明永乐的盛世面前,任何事情都得让路。

鳌山灯则是元宵佳节的一大特色,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象征着稳固、吉祥和长寿。

后突然意境一转,从帝城核心转向偏远之地。

帝城的笙歌,代表京师在元宵佳节中的狂欢、歌舞不绝;穷厓则指偏远的山崖、肃杀的边疆,是远离帝城繁华的僻静之地。远隔二字,清晰划分出热闹与幽静的空间界限,帝城的笙歌再响亮,也传不到边疆之上,直白地展现出城乡、中心与边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