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夫女穿成女王妃星辰神宫的尚九

第六十六章 旱灾预警

雪灾的余威尚未完全消散,朔北的清晨已透着一股反常的干燥。黄玉卿推开将军府书房的窗,一股带着沙尘的风扑面而来,吹得窗棂上未化的残雪簌簌掉落。她伸手接住一片雪粒,指尖的凉意转瞬即逝,雪粒在掌心迅速化作水珠,又很快被风卷走,只留下一道浅浅的水痕。

“夫人,您怎么又站在窗边吹风?”贴身丫鬟春桃端着热茶走进来,见她衣衫单薄,连忙上前帮她拢了拢披风,“萧将军特意吩咐过,让您多歇着,别再为琐事劳心。”

黄玉卿接过热茶,指尖贴着温热的瓷杯,目光却落在院中的老槐树上。往年这个时候,老槐树的枝桠上还挂着厚厚的积雪,可如今,枝头的雪已消融大半,露出灰褐色的枝干,连树皮上的裂纹都看得一清二楚。“春桃,你没觉得今年的天气不对劲吗?”她轻声问道,“雪化得太快了,而且风里带着一股燥热,一点都不像初春的样子。”

春桃愣了愣,仔细感受了一下窗外的风,点头道:“确实比往年暖些,昨天去后厨时,还见水缸里的冰化得只剩一层薄壳了。不过暖点不是更好吗?至少牧民们不用再受冻了。”

黄玉卿却摇了摇头,将杯中热茶一饮而尽。她转身走到书桌前,摊开那本从空间里找到的古籍——书页泛黄,上面用小楷记载着朔北近百年的气候变迁。其中一页用红笔圈出的内容,正是她昨夜反复研读的重点:“朔北气候殊异,雪灾过后,若融雪过速,土地龟裂,不出三月,必有大旱。”

“夫人,萧将军和几位千户大人来了。”门外传来亲卫的通报声。黄玉卿连忙将古籍收好,起身迎接。萧劲衍带着几名武将走进书房,他们身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是刚从牧区巡查回来。

“玉卿,西牧区的保暖棚已搭建完毕,牧民们也都分到了种子,再过几日,就能开始春耕了。”萧劲衍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他走到书桌前,拿起桌上的舆图,指着西牧区的位置说道,“今年有你带来的耐寒青稞种,想必收成不会差。”

黄玉卿却没有接话,而是将舆图上西牧区的河流区域圈了出来,沉声道:“劲衍,你看这里。往年这个时候,这些河流的冰层要到四月才会完全融化,可今年,不过三月初,冰层就已经开始断裂。而且我让人去查看过,河床的土壤已经开始龟裂,最深的裂纹能塞进一根手指。”

她的话让书房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一名姓赵的千户忍不住开口:“夫人,您是不是多虑了?雪灾刚过,怎么会突然干旱?再说,朔北的雨季很快就要来了,到时候雨水充足,哪用得着担心缺水?”

“就是啊夫人,”另一名千户附和道,“我们在朔北待了十几年,从来没见过雪灾过后还会闹旱灾的。您要是担心水源,我们多挖几口井就是了。”

黄玉卿知道,这些武将常年在战场上厮杀,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远不如她。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从怀中取出那本古籍,递给萧劲衍:“这是我从空间里找到的古籍,上面记载了朔北近百年的气候。其中明确提到,雪灾过后若融雪过快,必会引发大旱。而且我这些天一直在观察,白天的日照时间比往年长了近一个时辰,土壤的含水量也比往年低了三成——这些都是旱灾的前兆。”

萧劲衍接过古籍,仔细翻阅着,脸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他跟随黄玉卿多年,深知她从不无的放矢,尤其是涉及到朔北百姓生计的事,她更是谨慎万分。“玉卿,你想怎么做?”他抬头望向黄玉卿,眼神中带着全然的信任。

“我想在朔北修建大型地下蓄水池和水渠。”黄玉卿走到舆图前,指着几处地势较高的区域说道,“这里、这里和这里,都是修建蓄水池的绝佳位置。我们可以利用融雪的水,将蓄水池灌满,再通过水渠将水引到各个牧区和农田。另外,我还想在各个牧区推广耐旱作物——空间里有几种经过改良的粟米和豆类,耐旱能力极强,就算几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她的话音刚落,赵千户就皱起了眉头:“夫人,修建蓄水池和水渠可不是小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今雪灾刚过,百姓们本就困苦,哪有精力再去做这些?而且那些耐旱作物,我们从未种过,万一不能存活,岂不是白费功夫?”

“赵千户,你觉得,是现在辛苦一点修建蓄水池,还是等旱灾来了,看着百姓们饿死渴死好?”黄玉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耐旱作物,我可以保证,只要按照我教的方法种植,成活率绝不会低于八成。而且这些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就算遇到旱灾,也能收获一部分粮食,总比颗粒无收要好。”

萧劲衍放下古籍,沉声道:“我支持玉卿的提议。”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武将,语气严肃地说道,“当年若不是玉卿提前预警,我们也无法在流寇来袭前做好准备。如今她既然说有旱灾,我们就必须提前应对。从今日起,暂停春耕准备,所有兵力和百姓,都投入到蓄水池和水渠的修建中。赵千户,你带五千士兵去西牧区,负责修建蓄水池;李千户,你带三千士兵去东牧区,开挖水渠;剩下的人,跟着我去北牧区,组织牧民种植耐旱作物。”

有了萧劲衍的支持,几名千户虽然仍有疑虑,却也不敢再反对。他们纷纷领命,转身离开了书房。书房内只剩下黄玉卿和萧劲衍两人,萧劲衍走到黄玉卿身边,握住她的手:“玉卿,辛苦你了。每次遇到危机,都是你在前面为我们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