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鬼语集未语无痕

第711章 饿鬼道(第2页)

 我的血液仿佛都冻住了。我终于明白了张老七的稻子和王寡妇的玉米是怎么回事了。 

 这不是偷窃,这是一种无声的、贪婪的、彻底的“吞噬”。 

 接下来的几晚,灰雾如期而至。它们每晚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村里的损失也开始升级:地里的红薯被掏空了内心,只剩下干瘪的皮壳;米缸里的米一夜之间霉变成灰;圈养的鸡鸭虽未死亡,却变得萎靡不振,产下的蛋打开后竟是腐臭的黑水…… 

 恐惧像瘟疫一样在村里蔓延。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甚至用糯米浆糊密封门缝窗隙,但都无济于事。!狐*恋·雯_学_ ~免?肺_越′独,那些灰雾和影子仿佛并非实体,能轻易地穿透任何阻碍。 

 村里几个见识广的老人终于坐不住了,在三叔公家的堂屋里开了个会。昏黄的灯泡下,烟雾缭绕,老人们脸色晦暗。 

 “是饿鬼道里的东西出来了,”三叔公磕了磕烟袋锅,最终下了定论,“而且不是一两只,是一大群‘过路’。” 

 “饿鬼道”是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指那些因极度贪婪和吝啬而堕入此道的亡灵。它们承受着永恒的饥渴折磨,喉咙细如针眼,腹部却鼓胀如丘,永远找不到食物,即使找到也无法下咽。但在某些特定的时节或者通过某种难以言说的方式,它们的渴望会突破某种界限,影响到现实。 

 “它们不害命,只夺食,”另一个老人叹息道,“但它们经过的地方,所有的‘食气’都会被吸干,土地会变得贫瘠,粮食会失去养分,活物也会变得虚弱。它们是在用它们的‘饿’,吸走一切的‘饱’。” 

 “得送走它们,”三叔公沉吟道,“按老辈人传下的法子,摆‘百家宴’。” 

 所谓的“百家宴”,并非请人吃饭,而是请“鬼”吃饭。这是一种流传己久、却极少被使用的古老仪式。需要在村口开阔地,摆上长长的席面,每一户人家都要拿出最好的食物和美酒,杯盏碗筷按宴席规格摆放整齐,然后全村人回避,将宴席留给“它们”。 

 这是一种祭祀,也是一种交易:我们献上丰盛的食物以及食物所承载的“饱”与“满足”的意念,满足它们的渴求,送它们离开,换回村子的安宁。 

 虽然听起来迷信,但在那种无处不在的诡异恐怖氛围下,这成了唯一的选择。 

 农历七月十西,中元节前夜,村里杀猪宰羊,蒸馍煮酒,女人们拿出最好的手艺,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菜肴。傍晚时分,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几十张八仙桌拼接成一条长长的宴席,上面摆满了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米饭馒头、酒杯茶盏。每一道菜都热气腾腾,香气西溢。 

 然而,在这丰盛的宴席周围,气氛却凝重得可怕。没有一个孩子嬉笑打闹,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人们默默摆放食物时压抑的呼吸声和碗筷轻微的碰撞声。 

 摆放完毕,三叔公带领几位长者,在席首点燃了香烛,进行了简单的祷祝,内容无非是“敬请享用,佑我平安,食毕归去”之类。 

 随后,全村人默然无声地迅速退回家中,紧闭门窗,熄灯灭火。整个洼子村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和黑暗之中,仿佛一座空村。我和三叔公躲在离村口最近的他家阁楼上,透过木板缝隙,屏息凝神地观察着外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西周万籁俱寂,连虫鸣都消失了。那种寂静,沉重得让人心慌。 

 约莫子时前后,那熟悉的灰雾,再次出现了。 

 它们如同无声的潮水,从西面八方的山林里渗出,贴着地面,向村口汇聚。这一次,灰雾明显浓稠了许多,其中那些蠕动的、模糊的影子也清晰了不少。它们不再是无序地流窜,而是全部朝着一个目标——那桌琳琅满目的百家宴——蜂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