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灵异地标真实地点灵异故事集草丛里的蚂蚱
第147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2)
2018年9月,北京某高校地质系组织了一支5人科考队,前往灰峪村开展“石炭纪晚期植物化石多样性”研究项目。,狐¨恋′闻·学! ¨首_发^
队长是30岁的古植物学博士李默,队员包括28岁的张强、苏晓、陈瑶、王浩,此外,还聘请了当地斋堂镇的山民老王作为向导。老王58岁了,在灰峪村周边放羊放了20多年,很熟悉灰峪村附近的地形。
科考队携带了地质锤、便携式显微镜、放射性同位素检测仪、帐篷、睡袋、应急食品等仪器物资。他们这次计划在灰峪村用7天的时间重点对化石坡的地层进行采样,采集栉羊齿、轮叶、芦木等植物化石标本。
9月15日上午,科考队抵达灰峪村后将营地扎在废弃的村委会院内。
村委会院里有一棵树龄约100年的国槐树,树干首径约80厘米,树干上还能看到,那个特殊刻的“抓革命促生产”字样。
下午2点,科考队前往化石坡开展采样工作。
化石坡的岩层以页岩和砂岩为主,裸露在外的岩层表面,随处可见植物化石的印痕。
李默带领队员沿着地层剖面,从古老地层到较新地层进行采样,进展很顺利。
下午5点30分左右,陈瑶在一处海拔约680米的页岩露头处,发现了一块特殊的化石。_鸿.特!暁\税·旺· ¢冕,废·阅?黩*
这块奇怪的化石是椭圆形的,长约12厘米,宽约8厘米,表面有清晰的叶脉纹路,与石炭纪常见的轮叶化石相似,但质地异常柔软。
普通化石质地坚硬且冰凉,而这块化石摸上去有轻微的弹性,温度摸上去跟当时的气温差不多。
陈瑶将这个奇怪的化石交给了队长李默,李默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观察后,也感到困惑:“正常情况下,石炭纪化石经过亿万年的石化作用,有机质己完全碳化,质地应与岩石一致,这块标本的状态不符合常规。”
李默用地质锤轻轻敲击化石边缘,敲下来一小块碎屑,碎屑呈灰褐色,用手指揉搓,能感觉到细微的粉末,与煤炭碎屑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