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2)(第2页)

 向导老王看到化石后,脸色骤变,劝阻道:“这石头不能碰,灰峪村的老辈人说,这种软乎乎的石头是‘有灵的’,碰了会招麻烦。” 

 李默作为科研人员,他可不相信“石头有灵”这种灵异说法。但他也意识到这块化石的特殊性,就将其单独装在密封标本袋中,标记为“异常标本001”,准备带回营地后,在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化验。¨幻~想′姬? ^首\发. 

 当天傍晚6点多,科考队结束一天的工作返回村委会院的营地。 

 晚餐后,李默将“异常标本001”放在帐篷内的折叠桌上,用便携式显微镜进行观察。 

 他发现化石的叶脉间隙中,竟有极细的黑色纤维,类似毛发或植物纤维,但因设备限制,无法进一步确定成分。 

 晚上9点,队员们陆续休息,李默将标本袋密封好,放在帐篷角落的行李箱上,便也休息了。 

 9月16日凌晨2点15分,李默被帐篷外的“沙沙”声吵醒。 

 起初他以为是风吹动槐树的枝叶的声音,没有在意。 

 但很快,又听见“笃、笃、笃”的敲击声,像是有人用石头敲帐篷的门帘。李默起身,打开帐篷内的手电筒,隔着门帘向外查看。 

 月光下,国槐树的影子投射在地面上,晃动的枝叶间,似乎有一个模糊的人影,但因为光线偏暗,李默也没看清楚细节。 

 “谁在外面?”李默喊了一声,随着他的问话,外面的敲击声嘎然而止,人影也随之消失。 

 李默披上外套,拉开帐篷门帘,发现地面上有一串清晰的脚印。 

 脚印是布鞋的形状,尺码大概有36码,从帐篷门口延伸至村委会院外,朝向村后化石坡的方向。奇怪的是,当天并没有下雨,地面很干燥,可脚印却异常清晰,而且脚印的边缘有少量灰褐色粉末,与“异常标本001”掉落的碎屑完全一致。 

 李默立即叫醒张强,两人沿着脚印向化石坡方向追踪。 

 脚印在院外约50米处的碎石路上消失,前方不远处,便是1972年开凿的备战洞遗址。洞口早己经被碎石封堵住了,周围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