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3)(第2页)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异常标本002”的树叶状印痕叶脉中,发现了一根黑色的纤维,长约8毫米,首径约50微米。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该纤维的表面有明显的鳞片结构,与人类头发的鳞片结构高度一致,且纤维中检测出了人类dnA的片段。-齐.盛.暁*说+蛧_ ,追/罪_鑫/璋/劫~ 

 李默将研究成果整理后,投稿至《古生物学报》,但因“标本中的异常成分无法用现有地质理论解释”的原因,稿件被退回。 

 后来,李默多次申请重返灰峪村进行补充调查,但因“地质遗迹保护”“安全风险”等原因一首没被批准。 

 2020年,李默在学校图书馆整理旧档案时,意外翻到了一本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科考队的《灰峪村地质考察日志》。 

 日志是当时的带队教授赵文涛写的,里面记的内容让李默越看越惊讶。 

 赵教授在日志里说,当年9月23号,他们在化石坡海拔710米的地方采到一块页岩标本,里面有像头发似的黑色纤维,标本上还有个人形的印痕,印痕边上有暗红色的东西,看着像是什么生物留下的痕迹。 

 更巧的是,当天晚上,他们的营地帐篷外特出现了布鞋脚印,白天采的那块标本也不见了,标本袋里只留下一撮灰褐色的粉末。 

 当时向导也说的是,“是周氏女魂把标本取走了”,赵教授当时虽然觉得这种说法很不科学,可现场确实没发现有人闯进来的痕迹,所以只能把这事的经过记了下来,标注“存疑”。 

 这段记录和李默他们科考队遇到的事几乎一模一样,连标本消失、脚印的细节都没差。 

 李默想找赵文涛教授问问详情,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赵教授在1957年又去了一次灰峪村,之后就没了消息,至今下落不明,只留下一本没写完的手稿。 

 李默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赵教授的手稿,前面都是很正常的考察记录,只有最后一页写着:“石炭纪的岩层不像看着那么‘死’,难道真的是周氏玉娘附在上面,等着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