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北京灰峪村——石炭纪岩层下的未解之谜(3)

 备战洞的洞口早年就被人用碎石封死了。!q\d?h~b_s¢.!c?o,m\科考队的人搬走了部分碎石,弄出了个可以进入的缺口。 

 进到备战洞里面以后,他们发现洞内的岩壁上,有大量人工凿击的痕迹,岩壁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粉末。 

 苏晓在洞口附近的一块页岩上,发现了一处诡异的印痕。 

 印痕呈人形,长约30厘米,蜷缩状,头部、躯干、西肢的轮廓很清晰。看着就像是一个胎儿的形状。 

 在人形印痕的右侧,有一片树叶状的印痕,与“异常标本001”上的叶脉纹路完全一致。 

 更诡异的是,人形印痕的边缘,有着好些暗红色的斑点。经过便携式检测仪检测,显示含有微量的铁元素,与人体血液中的铁元素含量接近。 

 李默立即对该页岩标本进行采样,标记为“异常标本002”。 

 这时,洞外的天空突然阴沉下来,刮起了西北风,风速逐渐增大,坡上的岩层碎屑被风吹起,打在队员们的脸上、身上。 

 苏晓突然指着前面大道:“你们看那边!” 

 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了过去,只见化石坡顶部的山雾中,隐约出现一个头发垂至腰间的蓝色人影,背对着他们,与周栓柱1972年描述的“蓝布衫人影”完全一致。.咸`鱼¢墈¢书,王- *追-嶵\欣/漳+洁? 

 人影停留约10秒后,就被起的山雾吞没,消失不见了。 

 发生了这么多诡异事情,队员们都感到很恐慌,陈瑶甚至提出提前结束科考。 

 李默考虑到队员的安全,以及己采集到的“异常标本002”,最后决定当天下午就撤离灰峪村。 

 回到学校后,李默将“异常标本002”送往实验室,进行切片分析和成分检测。 

 切片观察发现,人形印痕的岩层中,存在极细的管状结构,类似植物的维管束,但排列方式与己知的石炭纪植物均不同。 

 成分检测显示,岩层中除了常规的硅、铝、铁等元素外,还含有微量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通常存在于生物体内,在亿万年的地质作用中,一般会分解消失,而该标本中的氨基酸却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