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521章 汴京学府的商业逻辑(第3页)

 于是,刑恕在想明白了这一点后,顿时对赵煦佩服的五体投地:“官家圣智如天!”

 赵煦呵呵的笑了笑,对这个马屁欣然接受。

 “不瞒爱卿,靖安坊只会是一个开始……”

 “朕会逐渐的,将汴京旧城,一一开发、改造……”

 “以十年之功,令汴京焕然一新。”

 “同时,也让国家得钱以千万贯计!”

 一次汴京旧城棚户改造,赚到的钱,少于一千万贯,就可以算失败了。

 没办法!

 大宋天下州郡,人口已经有一万万了。

 在这一万万的人口里,哪怕只取万分之一,也有一万人有足够的财力在汴京置业。

 每个人身上赚一千贯,这一千万贯就出来了。

 但赵煦只会赚一千万贯吗?

 笑话!

 房子赚一次,房子转卖赚一次,物业费再赚一次。

 这才是正常操作。

 所以,简简单单,赚个三五千万贯,对赵煦来说不是问题。

 刑恕听着目瞪口呆。

 千万贯计?

 大宋全天下岁入也就六千多万贯!

 他不得不在心中感叹:“当今与先帝果是父子!”

 先帝爱钱,当今也爱钱。

 只不过,当今赚钱,似乎比先帝温柔。

 就是,赚这么多钱,当今官家想做什么?

 学历代皇帝,挥霍无度?

 还是用在军事上?

 刑恕的心,砰砰的跳动起来。

 赵煦看着刑恕的神色,说道:“卿放心,朕不是那种,赚钱只是为了自己享受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诸般收入,除了供应两宫外,余者,朕都会用于兴学!”

 “太学扩大、算学、刑名、武学,也都会从中得到经费……”

 兴学是大宋现在绝对的政治正确。

 “这也是宰执元老们,愿意帮朕压制舆论的缘故。”

 靖安坊的事情出来后,舆论压力很大。

 朝中宰执、待制大臣们反对就不提了。

 太学里,也是议论纷纷,太学生们集体暴走。

 但在赵煦借着李雍案的抓手,由两宫出面压服了宰执。

 同时,他也召见宰执、元老,打出了‘兴学牌’后。

 元老们就开始出面,强势弹压了朝中议论。

 文彦博、张方平、孙固,都给他们的门生故旧们传话。

 太学中的官员,也分别面见了那些在太学生中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太学生,压制住了太学里的议论。

 这才是,现在靖安坊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的原因。

 不然的话,朝中士大夫和太学里的太学生们就可能联手造反了。

 大宋的文臣士大夫和太学生们,虽然还不敢和明末的文官士大夫、学生一样,举着孔孟的牌匾‘为民请命’,甚至去哭庙。

 但他们是可以学习范仲淹的榜样,集体到宫门口扣阙,甚至跪满福宁殿的东合门口的。

 一旦如此,赵煦要面临的政治压力就很大了。

 他固然可以一意孤行。

 但,这样做的代价是士大夫群体和皇帝离心离德。

 反应在现实政治,就是会有大批官员,开始堂而皇之的摸鱼。

 这也是士大夫们,对抗皇权的王牌——非暴力不合作。

 情况继续恶化的话,这些人就可能在地方串联,甚至鼓动造反。

 刑恕听完,终于明白了,为何这两天朝中议论和太学生们,忽然就安静了下来。

 原来是天子对他们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啊!

 兴学!

 这可是大宋数代人的理想。

 同时也是新旧两党的最大公约数。

 连武臣主政边郡,都爱建学校。

 难怪了!

 “陛下圣德,臣为天下庆!”刑恕心悦诚服的拜道。

 赵官家们爱赚钱,天下皆知。

 但,当今,愿意将自己赚来的钱,用在教育上。

 这就实在是太让刑恕意外了。

 也让刑恕非常激动!

 因为官家肯和他说——这就代表了一个态度。

 这位陛下,是愿意励精图治,也愿意带着大家伙一起将大宋中兴起来

的。

 这是盛世的迹象。

 自古以来但凡君主表现出愿意励精图治的迹象。

 通常,国事都能振作。

 哪怕是中唐以后,天下四分五裂的情况下。

 唐宣宗振作起来以后,也一度中兴了大唐!

 如今,国势可比中唐要好得多。

 大宋中兴是有希望的。

 于是,刑恕充满了干劲。

 这也是赵煦,之所以要一个个的找人谈这个事情,和他们交底的原因。

 在现代,老板们尚且得不时的给员工打鸡血,鼓舞士气。

 何况是在这个封建社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