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741章 旱灾再起

 两天后,包绶已在熙州城中安定下来。

 也初步熟悉了自己的同僚。

 知州游师雄,是横渠门下,为人处事,雷厉风行,经常不在州衙,而是下到地方,去视察各地的棉庄,督促水利沟渠。

 而熙州的兵马都监,则是向家的向宗吉。

 此人,天天与州中富贵人家的子弟,骑马游猎,快活的很。

 州中的军事、兵马、训练、点检统统不管,全部甩给了他手下的人。

 不过,这个皇亲国戚倒是很好说话。

 州官,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他都会帮手。

 所以在州中官声很好。

 上上下下的人,都对他很满意。

 不过,这位太后家的族人的心思,却显然已不在熙州了。

 向宗吉的副手,则是种家的种建中。

 此人不大像武臣,身上有着浓郁的士大夫气质,说话做事也是儒雅的和。

 当然

 前提是不在军中!

 若是在军中见到他,那就会看到另一面霸道、严厉。

 熙州的兵马的训练、点检,就是种建中在负责了。

 除了这些朝廷的委任的官员外。

 熙州本地,还有大量的番官。

 比如说,他的本家亲戚,庐州包氏熙州分包的族长包顺,就是朝廷册封的荣州团练使兼本部巡检使。

 他的几个儿子和兄弟,也都是身居高位的大将。

 自包绶到任后,亲戚们就经常找他串门。

 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想要在回朝述职时,顺路去庐州祭拜一下叔父大人的意思。

 包绶有着皇命,自是欣然答允。

 于是宾主尽欢。

 而包家之外,庐州本地还有着另一个番官家族赵氏。

 这是吐蕃赞普的后代家族,先帝赐了国姓的。

 他们的本家,已经搬去了秦州居住。

 但在熙州,依然有着势力存在。

 在这两大本地豪族外,另有着大大小小二三十个吐蕃、羌人甚至党项人的家族。

 以至于熙州本地,真正汉人户籍的少之又少。

 哦

 不对!

 熙州包氏,如今已经列入了庐州包氏族谱。

 包顺也已经成为了包绶之父包拯异父异母的兄弟之子。

 所以,熙州如今,汉人户口占了六成以上!

 尽管,这其中大部分人,连正韵也不会说,更不要提看懂韵书了。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包家的年轻人穿儒袍戴幞头,似模似样的模仿着大宋士大夫们的衣食起居。

 他们还学着范文正公,在熙州立起了义庄,办起了义学。

 更夸张的是,包家人牵头,联合熙州赵氏以及其他各家羌蕃杂胡,一起在熙州州城里,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州学。

 如今,这州学已经动工。

 包绶去看过,单单是占地面积,就超过了一百亩以上!

 据说,最终要建设学舍三百槛,教舍五十槛。

 这就是一座起码可以容纳上千名学子,五十名以上的学者在此讲学的超级州学了!

 包绶的老家,庐州的州学规模连熙州州学的一半规模也赶不上!

 老实说,包绶有些看不懂。

 不是都说熙河苦寒、贫乏的吗?

 他都已经做好了来吃苦的准备了!

 结果

 这就真的是超出他的预料了。

 于是,在休沐日这天,包绶到了游师雄的家门口。

 熙州城很小,州衙也小。

 所以,包绶这个通判的居所和游师雄这个知州的居所,实际上是在一起的。

 两者只隔了一堵墙。

 “景叔兄可在家?”

 游师雄此刻正在和幕僚下棋,听到门外包绶的声音,他连忙起身应道:“可是君航?”

 “正是在下!”

 游师雄赶紧去开门。

 包绶上任这几天来,游师雄就已经注意到,这位包孝肃公之子,没有半点衙内做派。

 相反,这是一个真的想做事,也愿意做事的人。

 这就让他很敬重了。

 打开门,将包绶迎了进来,游师雄就问道:“君航可是有事?”

 “嗯!”包绶拱手道:“正欲请教景叔兄,还请景叔兄不吝赐教!”

 “君航言重了!”游师雄将包绶请到家中。

 那位与游师雄下棋的幕僚见状,告罪一声,退了下去。

 游师雄将包绶带到了自己的书房中,请他坐下来,又命下人,奉来茶水、点心,等着包绶喝了一口茶,他才问道:“未知君航有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