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六百五十五章 苏辙:完了,我家要不干净了。

 苏轼回到自己在汴京的落脚地——他弟弟苏辙在汴京新城的武成坊租的一个民宅。
  武成坊是标准的汴京平民坊。  坊中基本没什么权贵人物。  上一次住在这里的权贵,还是太宗时代的枢密副使张逊。  好在,苏辙租的民宅,面积还算大,前后三进带着院子、马厩,有十几个厢房。  因为苏轼在外地为官,所以,苏辙将这院子稍作改造,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家门。  左边是苏轼的妻子王闰之带着苏轼的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居住。  右边则是苏辙一家人所住。  和苏轼相比,苏辙的子女众多。  他前后有七女三子,虽有两个女儿不幸夭折,但也是五女三子的大家庭。  好在,如今五個女儿都已经成功的出嫁。  虽然代价是,苏辙为了凑嫁妆,几乎变卖了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  连眉州的祖田、祖屋都卖掉了。  还欠下了一屁股债,至今都没有还清。  但侄女们却都嫁了好人家!  不是名士之子,就是进士官人。  苏轼对此是很自豪的。  因为五个侄女的丈夫,都是他选的!  准确的说,应该都是他考察过人品后,才推荐给弟弟的。  在大宋,除了宰执之家,谁家能把五个女儿全部嫁给名士大儒之子、进士官人为妻?  苏轼刚刚进门,他的妻子王闰之早已带着妾室朝云以及三个儿子与长孙苏箪出迎。  就连隔壁的苏澈,也带着妻子和三子,出现在了苏轼家里。  “官人面圣如何?”王闰之紧张的问道。  苏轼面圣,而且还是官家特旨越次诏对。  最紧张的,就是苏轼的家人了。  没办法!  谁叫当朝的官家,是个叫人捉摸不透的君主呢?  按照坊间闲汉的说法——当今天子圣质宽仁,颇具汉唐明主之风,而兼有祖宗之德。  瞧瞧!  说的多好听!  可实际上,这‘汉唐明主之风’与‘祖宗之德’,是怎么看怎么违和的。  因为汉唐明主,都是些什么人?  翻翻史书,这些人哪个像大宋祖宗?  偏这样的违和感,放在当朝官家身上,却一点也不违和。  他确实宽仁!  但得罪了他的人,一个也别想跑!  其记忆力超群,特别能记仇,在报复人方面,特别有天赋的特点,朝野上下人尽皆知,只是没有人敢说而已。  苏辙作为经筵官,虽然在经筵上发言权不多。  但,他可是太清楚,那位少主的厉害的。  能轻轻松松,驾驭五经,解读圣人,常常阐发‘他人所不能发’的圣人微言大义的人,能是简单的吗?  更不用说,宫中上下,皇城内外,三衙之中,皆为其鹰犬爪牙。  而他即位至今也才一年零七个月。  一年零七个月,就能做到,将路寝之将,宫闱之禁卫,国家之爪牙,统统收用的少主。  自古而下,能有几人?  反正,苏辙是今天担心了一天。  就怕哥哥御前失仪说错话,犯了忌讳。  苏轼看向自己的妻子、儿子、儿媳还有长孙,又看向弟弟苏辙、弟媳史氏还有三个侄子。  他轻声笑道:“官家与为夫相谈甚欢,还对为夫在登州施政,大加赞赏、勉励,更嘱托我回任之后,当戒骄戒躁,为国朝再立新功!”  于是,全家人都放下悬着的心。  妻子王闰之,更是流下眼泪:“官人……官人……我就知道官人必能得官家青眼。”  弟弟一家,也都是喜上眉梢。  苏轼对他们可不仅仅是兄长/伯父。  还是良师益友,更是让他们崇拜、仰慕的长者。  苏辙顿时道:“兄长,我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告知张、苏两位世叔,叫他们也高兴高兴。”  苏轼嗯了一声,然后就看向自己的长子苏迈,与他道:“伯达,汝替我去一趟你章世叔府邸,待我向章公夫人致谢。”  苏迈闻言微微一楞:“章世叔?”  其实,苏迈和章惇的关系非常好。  当年乌台诗案,苏迈和叔叔苏辙为就救苏轼,多番奔走。  苏辙主要找的是旧党那边的关系。  而苏迈则跑去找了章惇,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章惇的喜欢。  要不是当时苏迈已经有妻子了,章惇甚至想将其招为女婿。  乌台诗案后,苏迈在汴京备考,也是得到了章惇许多关照。  不然,他一个罪官之子,怎么可能考上进士?  连考场都不会让他进!  “是啊!”苏轼道:“此番多亏了你子厚世叔在官家面前举荐为父,言我有王佐之才,出知登州就与你子厚世叔有关。”  苏辙一听眉头紧锁。  章惇章子厚?  那可是新党小人的标杆、核心。  如今其已凭南征大胜之功,而得到天下拥护,官家信重。  官家对其更是爱屋及乌。  其族兄章衡

,拜户部侍郎,实际执掌户部大权——户部尚书王存,就是个傀儡,户部上下大小事务,悉决于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