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成王败寇(第3页)

……
暮色笼罩下的东宫,吕氏坐在妆台前,任由宫女梳理着长发。
铜镜中映出的面容依旧端庄温婉,但眼底深处却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郁。
“太子妃,该用晚膳了。”贴身宫女轻声提醒。
吕氏摆了摆手,目光仍停留在镜中:“太子殿下今日又在批阅奏章?”
“是,殿下说要在书房用膳。”
吕氏起身,特意换了身素雅的宫装,亲自端着参汤来到书房。
只见朱标正对着一份奏报出神,连她进来都未察觉。
“殿下。”吕氏柔声唤道,将参汤轻轻放在案上,“可是朝中又有烦心事?”
朱标这才回过神,揉了揉眉心:“是允熥那孩子……明熥商行这个月又纳了两千多两税银。”
吕氏的手几不可察地一顿,随即露出温婉笑容:“允熥如此能干,是殿下的福分。只是……”
她欲言又止。
“只是什么?”朱标抬头看她。
“臣妾是担心,”吕氏轻蹙眉头,“允熥毕竟才五岁,独自在孝陵那种地方,身边连个贴心人都没有。听说他整日与工匠、商贾为伍,这实在……有失体统。“
她观察着朱标的脸色,继续柔声劝道:“所以,既然已经守孝一年时间,如今不如让允熥回宫来?臣妾定会好生照料,让他像允炆一样,跟着大儒读书明理。”
朱标沉默片刻,轻轻摇头:“不必了。”
“殿下!”吕氏忍不住提高声调,“允熥可是您的亲生骨肉啊!难道就任由他在外受苦?臣妾听说他连件像样的冬衣都没有……”
“够了。”朱标打断她,语气依然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允熥在孝陵很好,这是父皇的意思。”
吕氏心中一凛,强笑道:“既然是父皇的意思,那臣妾自然不敢多言。只是允炆时常念叨着想见兄长,孩子们总该多亲近才是。”
朱标的目光重新回到奏报上,淡淡道:“允炆的功课要紧。你且退下吧!”
“诺。”
待吕氏离开后,朱标才长叹一声。
他何尝不知吕氏的心思?
只是父皇的布局,他不能点破。
......
回到寝殿的吕氏,脸上的温婉瞬间消失无踪。
她屏退左右,独自坐在黑暗中,指尖深深陷入掌心。
“娘娘。”心腹嬷嬷悄声进来,“老奴打听到,今日永昌侯又往孝陵送了一批军中子弟。”
吕氏冷笑:“蓝玉这是要把全部赌注都压在允熥身上啊。”
“可不是嘛,”嬷嬷低声道,“现在满朝文武都在议论,说皇孙小小年纪就如此了得,将来必成大器。连魏国公、宋国公都争着把子弟送去孝陵……”
“够了!”吕氏猛地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本宫原以为他是个不成器的,没想到……”
她想起苏宁在宫中时的顽劣模样,再对比如今在孝陵的作为,只觉得背脊发凉。
这孩子的心机,远比她想象的要深。
“允炆近日功课如何?”她突然问道。
“小殿下很是用功,太傅们都夸他聪慧。”
吕氏神色稍霁,但很快又凝重起来:“还不够……传话给吕家,让他们在朝中多联络些清流文臣。那些言官不是最重礼法吗?就让他们好好议论议论,皇孙经商是不是有违祖制!”
“老奴明白。”
......
次日早朝后,朱标特意留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
“毛骧,孝陵那边,近日可有什么异常?”
毛骧躬身回禀:“回殿下,皇孙一切如常。倒是昨日有几位御史去了吕家……”
朱标眼神一凝:“仔细说。”
“据眼线回报,吕家旁系家主吕泰昨日宴请了几位御史,席间谈及三皇孙经商之事。”
朱标沉默良久,最终只挥了挥手:“继续盯着。”
“是!太子殿下,不知要不要汇报皇上?”
“哎!汇报吧!吕家的行为是瞒不了父皇的。”
“诺。”
……
太子朱标独自走在宫道上,心中五味杂陈。
一边是自己的继室,一边是亲生骨肉,而父皇的布局更让他左右为难。
“标儿。”朱元璋不知何时出现在他身后,果然已经得到了吕家的消息,“听说昨日吕氏让你召允熥回宫?”
朱标连忙行礼:“父皇明鉴,儿臣已经回绝了。”
“你做得对。”朱元璋望着孝陵方向,“现在让允熥回来,那些牛鬼蛇神还怎么现形?”
“可是吕氏她……”
“哼!妇人之见!”朱元璋冷哼一声,“另外,你以为她真是心疼允熥?她是看允熥如今声名鹊起,担心动摇允炆的地位!”
朱标低头不语。
他何尝不知这其中利害?
只是……
“记住,”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说,“现在跳得最欢的,往往就是最沉不住气的。让他们继续表演,朕倒要看看,这出戏能唱到几时。”
“父皇,你真的看中了允熥?”
“哼!标儿,这不是朕考虑的问题,毕竟你才是未来的大明皇帝,选谁做继承人,只能由你做主。”
“……”
而此时在东宫,吕氏正温柔地教导朱允炆功课。
“炆儿要记住,你是太子嫡子,将来要继承大统的。这些经史子集,必须都要烂熟于心。”
年幼的朱允炆乖巧点头:“儿臣明白。母后,听说兄长在宫外办了个书院?”
吕氏笑容一僵,随即恢复如常:“你兄长那是小孩子玩闹。你要专心读书,将来做个明君。”
望着儿子稚嫩的面容,吕氏在心中暗自发誓:无论如何,她都要为儿子扫清一切障碍。
即便是那个突然开窍的朱允熥,也休想动摇她儿子的地位。
深宫之中,暗流愈发汹涌。
而远在孝陵的苏宁,对此浑然不觉,依旧在按部就班地推行着自己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