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15


 
时间步入1950年,远东的局势如同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朝鲜半岛的冲突有扩大化的趋势,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暗流汹涌。
尽管“凤凰贸易”的灰色航道依旧能带来惊人的利润,但苏宁以其超越时代的敏锐嗅觉,察觉到了其中日益增长的风险。
在苏黎世总部的高层战略会议上,他面对一众核心高管,做出了一个令部分人感到意外的决定。
“从即日起,‘凤凰贸易’全面、彻底地退出二手军火及敏感军事物资的流转业务。”苏宁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我们已经赚够了战争的红利,是时候洗手上岸了。”
有负责军火贸易的经理忍不住开口:“老板,远东那边的需求非常大,利润几乎是百分之几百!现在放弃,是不是太可惜了?”
苏宁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利润背后是风险。如今的美苏对峙已然明朗,远东的冲突不再是模糊的代理人之战,而是两大阵营角力的前沿。我们继续在其中搅动,很容易引火烧身,成为被任何一方拿来开刀祭旗的对象。记住,真正的巨鳄,要懂得在风暴来临前,潜入更深、更安全的水域。”
“可是……”
“没有可是!这是集团发展必须要做出的取舍。”
“是!Boss。”
然而,苏宁并非完全放弃“凤凰贸易”,而是将其业务重心进行了战略性转移。
大宗商品贸易方面更加专注于石油、矿产、粮食等基础物资的全球流通,这些可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硬通货。
而且利用其渠道,向正在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输出机械设备,甚至是一些“非敏感”的工业技术。
继续维持“凤凰运输”的运营,庞大的船队转而更多地承接民用物资运输,成为支撑全球贸易复苏的坚实力量。
这一次的转型,是苏宁从依靠战争投机攫取暴利的“军火巨鳄”,向扎根实体经济、构建长久商业帝国的“工业巨子”迈出的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他的目光投向了另一个能彰显地位、技术含量极高的领域汽车制造业。
而他的目标,正是在战后一片废墟中挣扎求存、却依旧象征着德国工业精神和顶级工艺的迈巴赫。
战后的德国,尤其是西德,正处于经济奇迹的前夜,但许多老牌企业仍处境艰难。
迈巴赫这个曾经与奔驰、劳斯莱斯齐名的顶级豪华品牌,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生产线凋零,资金枯竭,昔日的辉煌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苏宁派出的收购团队,早已与位于斯图加特的迈巴赫家族及管理层进行了多轮秘密接触。
起初,以工艺和血统为傲的迈巴赫家族对于将品牌出售给一个“东方人”颇为抗拒。
为了促成收购,苏宁亲自飞赴西德。
他没有选择在会议室里咄咄逼人,而是邀请迈巴赫家族的核心成员,参观了他旗下高度自动化、管理先进的“su”食品工厂和精密仪器厂。
在参观过程中,苏宁对生产流程、质量管控和研发投入的重视,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不是单纯的资本玩家,而是懂得并尊重工业规律的企业家。
随后,在一家充满普鲁士风情的私人会所里,苏宁与老迈巴赫进行了最终谈判。
“小迈巴赫先生,”苏宁语气诚恳,“我收购迈巴赫,并非为了扼杀这个伟大的品牌,而是为了让它重生。我欣赏的是它无与伦比的工艺、对极致的追求。我承诺,收购后,迈巴赫的品牌独立性、设计理念和位于德国的生产基地将完全保留,并且我会投入数倍于以往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一代豪华轿车的开发。我看重的不是短期的利润,而是‘迈巴赫’这个名字在未来全球顶级汽车市场中的旗帜地位。”
“苏先生,可是你并没有造车经验,我们家族真的很担心。”
“小迈巴赫先生,与其这样继续让迈巴赫这个品牌沉寂,何不交给我们苏氏集团试一试?”
“这……”
“而且,相信迈巴赫家族很需要这笔丰厚的收购款。”
“好吧!希望苏先生你能善待这个品牌。”
“小迈巴赫先生,祝我们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苏宁开出的价码不仅包括足以让迈巴赫家族安稳度过余生的现金,更有一份诱人的、基于未来业绩的分红协议,以及保证德国本土就业的承诺。
面对充足的资金、对品牌的尊重以及看得见的未来发展蓝图,坚守着贵族最后尊严的迈巴赫家族,最终在合同上签了字。
消息传出,欧洲工业界为之震动。
这意味着,那个神秘的东方富豪su,不仅掌控着庞大的贸易和运输网络,如今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德国工业的明珠之一。
收购迈巴赫,对苏宁而言,不仅仅是一笔商业投资。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他将以更加“清白”、更具技术含量的形象,深度融入欧洲的工业核心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