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生孩子(第2页)
她喃喃自语,目光扫过屋檐下悬挂的红绸,那是为庆贺小少爷出生而挂,此刻却像一道道刺眼的伤疤。
三日后,于母风风火火地闯进寇府。
她穿过挂满喜字的长廊,裙摆扫过地上撒的红枣花生,径直推开于氏的房门:“我的儿,苦了你了!”
她心疼地摸着女儿日渐消瘦的脸颊,“走,回娘家去!在这儿看那青楼女子的脸色作甚?”
于氏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可是孩子......”
“孩子?”于母冷笑一声,“等你生了儿子,看他们还敢不敢这般得意!”
她转头吩咐
随从,“去收拾东西!今日就走!”
雕花马车碾过青石板路,扬起的尘土在秋日暖阳里打着旋儿。·2?芭^墈?书+蛧? \唔_错+内!容?
于氏掀开绣着并蒂莲的车帘,望着自家门前新换的朱漆大门,门楣上高悬的“文魁”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曾几何时,这扇门在她被休回娘家时显得那样逼仄寒酸,如今却气派得让她眼眶发热。
“姑娘可算回来了!”丫鬟翠儿小跑着迎上来,手中捧着崭新的猩红披风,“太太早就在前厅候着了!”
穿过挂满锦缎灯笼的回廊,于氏的金丝绣鞋踩在青砖上发出细碎声响。
刚踏入正厅,嫂子便笑盈盈地迎上来,亲自为她整理鬓边的珍珠步摇:“妹妹怀着身子还奔波,可累坏了吧?”
说着,转头吩咐丫鬟,“快把西跨院的暖阁收拾出来,那屋子朝南,最是暖和。”
于氏望着嫂子身上崭新的织金襦裙,想起从前对方看她时那藏在眼底的嫌弃,心中五味杂陈。
正思忖间,两个虎头虎脑的侄子从屏风后窜出来,八岁的大侄子踮着脚,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她隆起的小腹:“姑姑,弟弟什么时候出来呀?我要教他骑马射箭!”
“胡说!”嫂子佯怒地拍了下儿子的脑袋,“小公子将来是要读书考功名的,哪能学这些粗笨玩意儿!”
她又转头看向于氏,笑意更浓,“等孩子生下来,可要送进京里最好的书院,咱们于家往后啊,还得指望这小少爷光宗耀祖呢!”
当晚,于承业提着食盒走进暖阁。金丝楠木食盒里,是城南老字号的玫瑰酥和银耳羹。
“妹妹受苦了。”
他亲自盛了碗羹汤,“如今我中了举人,县里的老爷们见了我都得客客气气的,哪能再让你受那屠夫家的气?”
于氏捧着温热的碗盏,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烛光摇曳间,她想起在寇府时,茗若被众人簇拥着坐月子,而自己只能躲在房里喝冷掉的药汤。”哥,真的能行吗?”
她声音发颤,“那寇德山一门心思护着茗若......”
“他敢!”于承业重重放下茶盏,震得灯花爆开,“过几日我便宴请城中士绅,偏要让寇德山也来!到时候当着众人的面,我倒要问问他,可有举人老爷的妹妹给青楼女子做妾的道理!”
他伸手拍了拍妹妹的手背,“放心,等你生下儿子,我定让寇家抬你做平妻!”
于氏再也忍不住,扑进哥哥怀里痛哭出声。
这一刻,她忽然明白为何古人总说“娘家是女儿的靠山”。
曾经被休回娘家时的屈辱、在寇府被茗若压一头的憋屈,都在哥哥这句承诺里化作了复仇的火焰。
接下来的日子,于家大宅整日张灯结彩。
于承业的书房里,说客们来来往往,谈论的都是如何让寇德山就范。
而于氏的暖阁中,嫂子每日变着法子送来滋补的膳食,两个侄子更是天天缠着她,争着要给未出生的弟弟做虎头鞋。
“姑姑,弟弟生下来后,能住我隔壁的屋子吗?”小侄子晃着她的胳膊,“我把最宝贝的拨浪鼓送给他!”
于氏摸着侄子的头,望向窗外盛开的菊花。金黄的花瓣在风中舒展,宛如她逐渐膨胀的野心。
有了娘家这座靠山,她不信斗不过一个青楼出身的茗若。待腹中孩儿落地,便是她夺回一切的时候。
……
深秋的冷风卷着枯叶扑进肉铺,寇屠夫握着屠刀的手顿了顿,抬头看见寇家族长拄着龙头拐杖,在两个族老的簇拥下跨过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