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博文约礼:不畔之道(第3页)

宋代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是“弗畔”的最强音。他“博学于文”,二十岁中状元,精通经史子集;更“约之以礼”,元军南下时,他“毁家纾难”,组织义军抗元,被俘后拒绝忽必烈“拜相”的诱惑,说“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列举“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等坚守道义的例子,正是“博学于文”所积累的历史智慧,支撑他“约之以礼”的最终践行,实现“不畔”的人生。

明代的海瑞,“抬棺死谏”的壮举,展现“弗畔”的勇气。他“博学于文”,对《大明律》和儒家经典了然于胸;“约之以礼”,一生清廉,“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疏批评世宗“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自知必死,预先买好棺材。这种“弗畔”,不是鲁莽,而是基于对“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博学)和“为民请命”的道德勇气(约礼)的结合,正如他所言“君子直道事人,不枉道事人”。

这些历史人物证明:“博学于文”提供辨别正道的知识,“约之以礼”提供坚守正道的勇气,二者结合,方能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考验中“弗畔”。正如孟子所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条“大道”,正是“博文约礼”铺就的。

五、反躬自省:偏离正道的历史镜鉴

历史上,偏离“博文约礼”之道者,或因“博学而不约礼”沦为空谈,或因“守礼而不博学”变成腐儒,皆背离了君子之道。这些反面案例,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重要性。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部分人“博学而不约礼”,走向放浪形骸。嵇康“博览无不该通”,却“非汤武而薄周孔”,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出仕;阮籍“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却“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甚至“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种“博学而不约礼”,虽有反抗礼教虚伪的意义,却也导致“放达”变“放纵”,偏离了“礼”的本质——正如王夫之批评“晋人任情而废礼,其祸烈于桀纣”。

明清时期的部分科举士人,“守礼而不博学”,沦为迂腐的“禄蠹”。他们皓首穷经,只知背诵“四书五经”应付科举,对天文、地理、农桑等实用知识一无所知(不博学),却死守“男女授受不亲”“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仪形式(约礼)。《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前“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中举后却因过度兴奋而疯癫,正是这种“守礼而不博学”的悲剧——他的“礼”只是科举制度的奴性,而非真正的道德规范。

这些反面案例警示我们:“博学于文”若失去“约之以礼”的约束,知识可能成为作恶的工具;“约之以礼”若脱离“博学于文”的基础,礼仪可能沦为僵化的教条。唯有二者结合,方能避免“畔”的危险。

六、当代回响:博文约礼的现代转化

在知识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只是“文”的范围更广阔——从传统典籍到现代科技,从本土文化到世界文明;“礼”的内涵更丰富——从传统礼仪到现代道德,从社会规范到法治精神。二者的结合,是应对复杂挑战、避免偏离正道的智慧。

在教育领域,“通识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博文约礼”的现代实践。北京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计划”,要求学生在“人文与社会”“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艺术与美育”等领域选课,体现“博学于文”;同时设立“德育答辩”制度,将品德表现作为毕业考核指标,落实“约之以礼”。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博学”与“约礼”在当代教育中的统一。

在科技创新领域,“跨学科研究”与“科技伦理”的平衡,展现“博文约礼”的重要性。人工智能专家李飞飞,既“博学于文”——横跨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领导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又强调“约之以礼”——推动“Ai伦理”研究,提出“人工智能必须以人为本”的原则。她在《人工智能:现代方法》中写道“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相协调”,这种“博学”与“约礼”的结合,避免了科技发展偏离人文轨道。

在企业管理中,“学习型组织”与“合规文化”的建设,是“博文约礼”的企业版。华为推行“炸开金字塔”的学习机制,鼓励员工“跨部门、跨领域”学习,每年投入销售额的15%用于研发和培训,体现“博学于文”;同时建立严格的“合规管理体系”,设立“首席合规官”,制定《华为员工商业行为准则》,落实“约之以礼”。任正非说“华为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规则的敬畏”,这种理念使华为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了许多企业“违规扩张”的陷阱。

在网络空间,“信息素养”与“网络道德”的并重,是“博文约礼”的新要求。面对海量信息,我们需要“博学于文”——学会筛选、辨别、整合信息,避免“信息茧房”;更需要“约之以礼”——遵守网络规则,尊重他人隐私,抵制网络暴力。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正是“博文约礼”在虚拟空间的体现。

这些当代实践证明:“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是过时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忘道德底线;在拥抱变化的过程中,坚守价值立场。

七、永恒的君子之途

孔子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穿越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依然指引着我们的人生航向。“博学于文”是认识世界的广度,“约之以礼”是把握自我的深度,二者共同构成“不畔”的人生坐标。

从周公制礼到蔡元培办学,从子产治郑到李飞飞研Ai,历史的长河中,“博文约礼”的精神始终流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博学,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通达;真正的守礼,不是形式的僵化,而是内心的自觉。

站在当代回望孔子的教诲,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博学于文”是为了“知”——知道世界的复杂,理解人性的多样;“约之以礼”是为了“行”——行为有边界,心中有底线。“知”与“行”的统一,便是“弗畔”的正道。

这条君子之途,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脚步——在学习中拓展认知,在反思中坚守本心,如此,方能在变幻的世界中,始终行走在不偏离正道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