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鲁哀公十四年的暮春,鲁国曲阜的藏书室里弥漫着陈旧的竹简气息。孔子盘腿坐在铺着莞席的矮榻上,面前摊开的《尚书》竹简已有多处磨损,最上面的“尧典”篇,“克明俊德”四个字被摩挲得发亮,竹纤维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青筋。他右手握着青铜刀笔,笔尖在“以亲九族”的“亲”字上悬停片刻,然后轻轻刮去旁边一个模糊的墨点——那是多年前批注时不小心蹭上的。
子张跪在案前研墨,墨锭在陶砚里研磨出细腻的黑色,他见夫子对着一片竹简出神,那竹简边缘已经开裂,用细麻绳捆了三道,便轻声问:“夫子洞悉古今,从尧舜到商周的礼乐无所不通,莫非生而知之?”
孔子抬起头,阳光透过木窗棂在他花白的鬓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一点墨痕。他放下刀笔,指了指满室堆叠的竹简——这些竹简从墙角一直堆到屋顶,有的用韦绳捆着,有的用麻绳系着,上面标注着“诗”“书”“礼”等字样。“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记载的这句自白,像一把青铜钥匙,打开了孔子求知的心扉。“非生而知之”不是故作谦虚的客套,是对知识来源的理性认知——就像他手里的竹简,每一个字都需要刻上去,而不是天生就有;“好古”不是对过去的盲目迷恋,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如同农民珍惜祖辈传下的农具;“敏以求之”不是笨鸟先飞的勤奋,是“学而不厌”的执着,像匠人打磨玉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藏着儒家“学而知之”的密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天赋的高低,而在于后天的勤勉,正如《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知识,最终的价值是相同的。从孔子摩挲的竹简到当代图书馆的书籍,这种“好古敏求”的精神始终是文明传承的动力。
一、非生而知之:对天赋神话的破除
“生而知之”在先秦时期是人们对“圣人”的普遍想象。《周易?系辞》记载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不需要学习就能洞察天地规律;《帝王世纪》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天生就具备辨识药性的能力。这些传说中的圣人被认为是“生而知之”的典范,仿佛他们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礼物。
孔子却明确否认自己属于此类。《论语?季氏》中,他将认知途径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承认“生而知之”是最高境界,但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这种境界。这种否认不是谦虚的客套,而是对知识来源的清醒认知——就像他在《论语?子罕》中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面对普通人的提问,他并非凭借天赋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追问正反两面来探求真相,这种“无知”的坦诚,恰恰证明了他“非生而知之”。
孔子的“非生而知之”有诸多具体实践佐证。年轻时,他“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在鲁国的太庙参加祭祀典礼时,对每一项礼仪都要详细询问:祭品如何摆放,乐舞如何编排,司仪如何致辞。有人在背后嘲笑:“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鄹人是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这些人嘲讽孔子出身低微却装作知礼。孔子听到后坦然回应:“是礼也。”(《论语?八佾》)——我询问的正是礼的细节,这本身就是知礼的表现。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与“生而知之”的天赋神话形成鲜明对比。
中年时,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孔子家语?辩乐》记载,师襄子教他一首曲子,他练了十天还在重复同一首。师襄子说:“可以益矣。”(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我已经熟悉曲调,但还没掌握弹奏的技法)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又答:“丘未得其志也。”(还没领悟曲子表达的情感)再过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仍答:“丘未得其为人也。”(还没体会到作曲者的人格)直到有一天,他“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突然说:“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远大,能统御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起身行礼:“此曲名《文王操》也。”这段学琴经历耗时数月,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完全依靠后天的勤勉而非天赋,生动展现了“学而知之”的过程。
对比“生而知之”的神话,更能凸显“学而知之”的价值。《庄子?秋水》记载“夏虫不可语冰”,强调认知的局限性——夏天的虫子从未见过冬天的冰雪,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理解。但孔子认为,即使存在认知局限,通过持续学习也能不断突破。他的学生子贡曾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的知识不是来自某个固定的老师,而是广泛学习的结果:向老子问礼,向苌弘学乐,向郯子问官名,甚至从普通百姓的言行中汲取智慧。这种“学无常师”的态度,打破了“天赋决定论”的迷信,证明知识如同河流,是由无数溪流汇聚而成,而非天生的涌泉。
“非生而知之”的深层意义,在于确立“人人可学”的平等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无论出身贵贱、天赋高低,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弟子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是贫困的士子;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是成功的商人;子路“卞之野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粗鲁莽撞的武夫;子张“为人仪表甚伟”(《孔子家语?弟子行》),却曾被孔子批评“师也过”(《论语?先进》)。这些背景各异的弟子,都能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正如《荀子?劝学》所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天赋并非决定因素,善于借助学习的方法才能成就自我。孔子的“非生而知之”,实际上是向所有人宣告:知识的大门对每个人敞开,能否进入只取决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
二、好古:对传统智慧的敬畏与传承
“好古”的“古”在孔子语境中有着特定内涵,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与历史经验。《说文解字》解释“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十口”象征众人传承,强调“古”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与传递。对孔子而言,“古”不是僵化的过去,而是蕴藏着治国理政、修身养性智慧的宝库,如同《尚书?泰誓》所说“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古代的箴言能够指导现实的行动。
孔子“好古”并非盲目复古,而是因为他认为“三代之治”蕴含着永恒的智慧。《论语?八佾》中,他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制度,又加以改进,形成了繁荣的礼乐文化,因此他选择遵从周礼。这种“从周”不是复古守旧,而是对优秀传统的理性继承——就像农民选择优良的种子,不是因为它来自古代,而是因为它能适应现实的土壤。他对周礼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主张“损益”(《论语?为政》),保留合理部分,改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如他所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古代用麻布做礼帽符合礼制,但现在用丝绸更节俭,他便赞同从众,这种“好古而不泥古”的态度,使传统智慧能够与现实需求相融合。
“好古”的具体表现,在于孔子对古籍的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晚年回到鲁国后,他集中精力“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对古代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整理。《诗经》原本有三千多篇,流传过程中出现诸多重复和低俗内容,他“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精选出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使这些诗歌能够配合礼乐演奏。《尚书》记载上古时期的重要史事,原本散乱无序,他“序其事,断自唐虞以下,讫于秦缪”(《汉书?艺文志》),按时间顺序编排,使尧、舜、禹、汤、文、武的事迹形成完整脉络。
这种整理不是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再创造。孔子在筛选和编排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春秋》这部史书,他“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字斟句酌,通过“微言大义”传递褒贬态度。例如,《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实则蕴含深意:称“郑伯”而非“郑公”,讽刺郑庄公对弟弟失教;称“克”而非“伐”,暗示双方如同仇敌;称“段”而非“弟”,批评共叔段的僭越。这种“春秋笔法”,使历史记载不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价值的传递,体现了“好古”与“致用”的统一。
“好古”与“知今”在孔子那里相辅相成。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复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理解,这正是“好古”的目的——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从过去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周游列国时,他每到一个诸侯国,必“观其风俗,考其政制”(《孔子家语?六本》),对照古代制度分析利弊。在卫国,他见人口繁盛,便对冉有说:“庶矣哉!”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富之。”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论语?子路》)这种“庶之→富之→教之”的治理思路,正是借鉴了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将古代的治国理念应用于现实,可见“好古”是“知今”的工具,传统是照亮现实的镜子。
对比墨子“言必称尧舜”的复古倾向,更能显现孔子“好古”的理性。墨子也推崇古代圣王,但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更倾向于回到更古老的夏朝制度,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而孔子“从周”,是因为周朝制度“损益可知”(《论语?为政》),具有可改进的空间,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他称赞子张“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认为历史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这种辩证的历史观,使“好古”避免了沦为复古主义的危险,正如《周易?系辞》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传统的合理继承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三、敏以求之:勤勉执着的求知实践
“敏以求之”的“敏”,《说文解字》解释为“疾也”,指动作迅速、反应敏捷,在求知的语境中特指勤奋不怠、坚持不懈。孔子的“敏”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贯穿终身的学习态度,正如他在《论语?述而》中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即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孔子“敏以求之”的勤奋有诸多具体表现。晚年研读《周易》时,他“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串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因反复翻阅而多次磨断,需要弟子重新编连。《周易》的卦象和爻辞晦涩难懂,他却反复揣摩,甚至为其作注,即《易传》中的“彖辞”“象辞”等,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衰减,如同《周易?乾卦》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不息,求知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