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的(第2页)
这是北伐。
是他们打回去收复家乡,他们当然也要出力了。
话说流亡士子还不少呢!
比如杨丰就惦记让袁继咸把他学生弄来,带着山西营。
傅青主啊!
这样到最后全都凑齐,估计整个北伐军能有四到五万间。
这就足够了。
李自成还得出兵配合呢!
我大清真正的入关八旗,到现在还有没有五万都难说呢!
“十万,十万虎贲北伐中原,收复京城,迎天子还都!”
杨郡王充满豪情壮志地喊道。
他前方校场上,一个个营组成巨大的方阵,一面面已经装上旗杆的龙抱日月旗在天空猎猎,都穿着胸甲,戴着笠盔的士兵们肃立……
当然,这场授旗仪式之后,大明持续的战乱却暂时平息了。
包括北方。
李自成所谓吴三桂南侵,就是个幌子而已,真实情况是双方在灵石周围就没停止交战,李自成对吴三桂的恨那是刻骨铭心的,他一直试图打进太原去把小吴碎尸万段。实际上反而是吴三桂满足于现状,在太原只想自保,然后只能在灵石一带死守,并不存在什么吴三桂南侵。
李自成撤军回西安后,吴三桂吓得正惶恐不安中。
还南侵
他哪有那个胆啊!
不过李自成也没北上,毕竟李自成的主力其实还在湖广。
和关中相比,湖广的农业条件好的多,哪怕只是承天一带,也比风沙满天的西北强,所以他其实留下军队在湖广屯田,顺便从士绅那里收税,以确保关中的粮食供应。
多尔衮依然在凤阳,他同样也是为了粮食,毕竟他手下连投降的加起来有二十万清军,这部分一旦撤回北方,估计吃人都吃不饱,而陆路向北方运输也困难,还不如在淮西就食,同时用粮食遥控北方。而且他也在屯田,毕竟那些投降的绿旗军不用白不用,淮西荒地同样有的是,绿旗军屯田,收士绅税,养活二十万大军同时,还能匀出粮食向北方运输。
当然,这样绿旗军不满。
毕竟大清没来前他们甚至还不用种田,史可法还能让他们吃饱饭,可大清来了不但吃不饱饭,甚至还得开荒种田。这大清不是白来了
这喜迎王师明显是亏了。
但多尔衮也没办法,他始终都解决不了粮食这个问题,现在也只能撑着。
倒是淮西士绅们还算老实,这一点比北方强,北方那些士绅都已经豪强化了,交个税还叽叽歪歪,淮西士绅交税都老老实实,从这一点看,当初屠扬州还是管用的,他们也知道我大清不是大明……
我大清真会屠城啊!
老老实实交税吧!
而此前一直没人关注的西南,战乱也平息了,不光张献忠和王应熊集团因为此前的合作放弃了交战,连云南那几个造反的土司都老实了。没了文官掣肘的沐家,收拾土司还是足够,尤其是因为利益问题,控制川南的杨展和沐家正在合作。
他可是在泸州。
无论川盐入滇,抑或滇货出山都得从他的地盘。
杨展甚至出兵帮沐天波镇压搞事的土司。
而且张献忠居然也通过蜀王在和沐家交往……
他需要铜。
外面的军事技术发展,让他已经感受到压力,迫切需要更多大炮,而铸炮肯定要有铜,目前最大的铜产地可是云南,而制约滇铜产量的很大因素就是局势不稳定。
不镇压土司影响铜产量啊!
而张献忠在西川,正用孙可望的计划,进行大规模的屯田,此前战乱中西川地主跑路,被杀很多,这些留下的田产,包括蜀王的田产。当然,蜀王的田产其实很多都是士绅诡寄,这些藩王那传说中抢了全省的田产,其实大部分都是士绅诡寄。而这些田产大部分也被张献忠控制,然后由他手下士兵和还在的佃户农奴继续耕种,采取更合理的征收方式。
尤其重要的一点。
他真收二分银子的火耗啊!
这个火耗是海瑞定的,他在江南推行一条鞭法时候,亲自经过科学的检验确定的白银重铸火耗就是百分之二。
然后以应天巡抚身份,下令各地必须以这个标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