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 长安十小时(第2页)

步行四十分钟后,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丹凤门遗址终于出现在九月眼前。冬日的寒风中,脚手架上还挂着去年春节的红灯笼,褪色的绸布在风中扑棱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售票处醒目的“学生半价”告示,让九月顺利地掏出学生证,买到了15元的门票。

接过印着唐代仕女图的门票,她踩着冻硬的土地,满怀期待地往遗址深处走去。太液池早已结着厚厚的冰,几个小孩在家长的看护下,正用树枝敲打着冰面,碎冰碴子飞溅在枯黄的草地上,清脆的敲击声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远处,黄色的警戒线围起一片区域,身着统一工作服的考古人员正专注地进行挖掘工作。他们手持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泥土,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

九月在遗址博物馆里驻足良久。玻璃展柜中,唐三彩骆驼釉面开片细密,历经千年岁月,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旁边的留言簿上,一行行字迹记录着人们对这座古老宫殿的向往与憧憬。有人用钢笔工整地写着:“若能穿越,愿做长安一少年。”还有些字迹潦草却充满真情的留言:“和男朋友一起来的,希望永远在一起”“高考加油,考上长安的大学”。博物馆里的暖气不太给力,玻璃窗上结着一层薄薄的霜花,九月忍不住用手指在霜花上画了个笑脸,为这略显清冷的氛围增添了一丝温暖与俏皮。

下午3点,九月在玄武门遗址旁的小卖部买了袋“大大泡泡糖”。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收了钱还多塞给她两颗水果糖:“姑娘,前面城墙风大,含颗糖暖和。”老太太的柜台里还摆着一些老式零食,麦丽酥、牛羊配、唐僧肉,包装都带着浓浓的年代感。

坐上开往城墙的603路公交车,老式公交车的柴油味混着乘客羽绒服的樟脑丸气息,车载电视正在播放《大秦帝国》的片段,商鞅变法的台词在车厢里回荡。车上的座椅包着人造革,有些地方已经开裂,露出里面的海绵。

登上长乐门时,夕阳已经开始西斜。城墙上游人寥寥,几个摄影爱好者架着三脚架等待暮色,镜头上的红圈标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们背着专业的相机包,穿着冲锋衣,嘴里讨论着光圈和快门。

九月租了一辆自行车,车铃发出沙哑的“叮铃”声。车轮碾过青灰色城砖,裂缝里还嵌着去年的积雪。她特意避开人多的永宁门,在含光门附近停下。城墙下的护城河结着薄冰,冰面上有孩子在抽陀螺,清脆的抽打声惊飞了停在枯枝上的麻雀。远处的居民楼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飘来炒菜的香味。

当夕阳把箭楼染成琥珀色时,九月的肚子开始咕咕叫。饥肠辘辘的她沿着南大街往钟楼方向走去,街边“小寨”服装店的喇叭循环播放着《爱情买卖》,动感的旋律与橱窗里镶着亮片的羽绒服相映成趣。暮色中,路边小摊贩售卖的发光头饰和玩具闪烁着五彩光芒,仿佛将星河摘下,洒落在人间。

路过开元商城时,巨大的玻璃幕墙映出她略显局促的身影。商城门口,穿着貂皮大衣的贵妇优雅进出,而街边行人衣着朴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此交汇,构成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画卷。九月微微低头,继续向前走去,拐进竹笆市街时,霓虹灯次第亮起,为夜晚拉开了热闹的序幕。

“樊记肉夹馍”的招牌下早已排起长队,烤炉中飘出的肉香混着卤汁的酱香,勾得九月馋虫大动。但九月还是忍住了……

隔壁店的酸辣粉冒着诱人的红油,考虑到肠胃,她点了碗清汤酸辣粉,撒上大把葱花和黄豆,吸溜一口,酸辣味瞬间驱散了满身寒气。店里桌上摆着贴着“自家制作”标签的塑料瓶醋和辣椒油,透着浓浓的市井气息。

吃完晚饭已是晚上8点,钟楼的灯光亮起,将飞檐勾勒成金色的轮廓。广场上,几个大学生举着诺基亚手机拍照,镜头里的钟楼在夜色中流光溢彩。有人拿着当时还很新鲜的自拍杆尝试自拍,新奇的模样引得旁人纷纷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