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8章 尸易无限(193)(第3页)

 

“江南水乡多藏家,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古宅里,说不定还藏着不少没被发现的宝贝。”陈默当时坐在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枚清代的和田玉扳指,“那位老人姓苏,早年跟着我爷爷学过鉴定,对古画特别有研究,这次去不仅能看摹本,还能讨教些古画鉴定的技巧。”

 

吴贤对这次江南之行充满期待。这些年他鉴定过不少瓷器、青铜器,唯独古画接触得少,尤其是宋代的画作,存世量极少,鉴定难度也高。他特意提前翻出李教授推荐的《中国古画鉴定指南》,把宋代山水画的特征、颜料成分、装裱工艺都梳理了一遍,还带着公益平台收集的几幅明清古画残片,准备请苏老先生帮忙指点。

 

一周后,吴贤和陈默老先生坐上了前往江南的高铁。车窗外的风景从北方的平原渐渐变成江南的水乡,青瓦白墙倒映在河面上,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苏老先生住在乌镇的西栅,那里有座百年老宅,是苏家世代相传的,里面藏着不少宝贝。”陈默望着窗外,语气里满是怀念,“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过一次,那时候苏老先生还年轻,正拿着放大镜研究一幅元代的山水画,现在想来,那幅画很可能是倪瓒的真迹。”

 

抵达乌镇时已是傍晚,苏老先生的孙子苏明早已在码头等候。“陈爷爷,吴老师,一路辛苦了。”苏明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休闲的棉麻衬衫,说话温文尔雅,“爷爷已经在宅子里备好茶了,就等着你们来。”

 

跟着苏明穿过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很快就到了苏家老宅。宅子的大门上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匾,写着“墨香斋”三个字,门口两侧摆放着两尊明代的石狮子,透着股古朴的气息。走进院子,里面种着几棵桂花树,正是开花的季节,整个院子都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

 

苏老先生正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喝茶,看到吴贤和陈默进来,连忙起身迎接。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手里还拿着一本线装的古画册。“陈老弟,好久不见,你还是这么硬朗。”苏老先生握着陈默的手,又看向吴贤,“这位就是吴贤吧?早就听说你在做公益鉴宝,还建了平台,做得好啊!”

 

“苏老先生过奖了,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这次来主要是想向您请教古画鉴定的知识。”吴贤恭敬地说。

 

苏老先生笑着点点头,把手里的古画册递给吴贤:“这是我早年收集的宋代山水画摹本,你先看看,咱们边看边聊。”

 

吴贤接过画册,小心翼翼地翻开。里面的摹本虽然不是真迹,却临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一幅《溪山行旅图》的摹本,山石的皴法、树木的勾勒都深得范宽的精髓。“您看这山石的‘雨点皴’,摹本虽然模仿得很像,但笔触还是少了范宽真迹的那种苍劲有力,而且颜料的光泽也偏亮,没有宋代颜料的温润感。”吴贤结合之前学的知识,说出自己的看法。

 

苏老先生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不错不错!你年纪轻轻,对古画还有这么深的研究。宋代颜料用的是天然矿石,经过多年氧化,光泽会变得温润,而现代仿品用的是化学颜料,光泽会很刺眼,这是鉴别古画的关键之一。”

 

聊到兴起,苏老先生起身走进内屋,抱出一个木盒,里面正是那半卷《千里江山图》摹本。“这卷摹本是我祖父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据说是明代画家文徵明临摹的,你看看怎么样。”

 

吴贤和陈默凑近一看,只见绢本上的青绿山水色彩鲜艳,江面波光粼粼,山峦层叠起伏,虽然只有半卷,却依旧能看出《千里江山图》的磅礴气势。吴贤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颜料的颗粒:“这颜料用的是‘石青’和‘石绿’,是宋代常用的矿物颜料,而且绢本的老化痕迹很自然,没有人工做旧的痕迹,确实是明代摹本无疑!”

 

苏老先生满意地点点头:“你说得对,这卷摹本虽然不是真迹,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捐赠出去,让更多人能看到。你们公益平台要是有合适的展览,我愿意把它捐了。”

 

吴贤大喜过望:“太好了!我们正在筹备‘中国古画传承展’,要是能有这卷摹本参展,肯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古画文化!”

 

在乌镇的几天里,吴贤跟着苏老先生学习古画鉴定,从颜料的辨别、绢本的老化特征,到装裱工艺的演变,每一项知识都让他受益匪浅。苏老先生还把陈守藏先生早年的书信拿出来,里面记录了不少古画鉴定的技巧和趣事,吴贤都一一拍照记录下来,准备整理后收录到《守藏故事集》的续集中。

 

离开乌镇前,苏老先生特意带吴贤去了乌镇的一家老纸坊。纸坊的主人是苏家的世交,世代以制作宣纸为生,手里还保留着明代的造纸工艺。“古画的保存离不开好的宣纸,你们做文化传承,不仅要懂鉴定,还要懂保护。”苏老先生指着正在晾晒的宣纸,“这种宣纸用的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才能制成,保存几百年都不会变质。”

 

吴贤看着工匠们熟练地抄纸、晾晒,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在公益平台上开设“传统工艺保护专栏”,邀请纸坊、装裱店、篆刻坊的手艺人分享传统工艺,让更多人了解古董背后的制作技艺,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工艺。

 

回到北京后,吴贤立刻着手筹备“传统工艺保护专栏”。他先是联系了乌镇的老纸坊,还有之前认识的装裱大师、篆刻艺人,邀请他们拍摄短视频,分享工艺细节;又在公益平台上发起“传统工艺体验活动”,组织藏家和学生去手工作坊参观学习,亲身体验造纸、装裱、篆刻的过程。

 

活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热烈欢迎。第一次体验活动安排在一家清代的装裱坊,二十多个参与者跟着装裱大师学习“揭裱”技艺——把一幅破损的古画小心翼翼地揭开,去除旧的背纸,再重新装裱。“揭裱是个细活,力道轻了揭不开,重了容易把画纸弄破,得练个三五年才能上手。”装裱大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很多古画因为保存不当,破损严重,只有通过揭裱才能恢复原貌,这门手艺可不能丢。”

 

参与者中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学得特别认真,手里拿着小镊子,小心翼翼地揭着画纸,眼里满是专注。“我爷爷是个藏家,家里有不少破损的古画,我想学会揭裱,帮爷爷把那些画修好坏。”小姑娘的话让吴贤很感动,他知道,传统工艺的传承,正是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随着“传统工艺保护专栏”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手艺人主动联系公益平台,希望能加入进来。有制作古墨的匠人,有修复青铜器的师傅,还有制作传统古琴的艺人,他们都希望通过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手艺,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

 

吴贤趁机在公益平台上成立了“传统工艺传承基金”,用来资助手艺人研发新工艺、培养学徒,还联合高校开设了“传统工艺传承班”,让手艺人走进校园,为学生们授课。李教授和刘馆长也大力支持,不仅为基金捐赠了资金,还为传承班提供了教学场地和教材。

 

这天,吴贤正在公益平台的办公室整理传统工艺的资料,前台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位来自国外的华人艺术家想见他。“那位艺术家叫林墨,说是在海外做中国传统艺术推广,看到咱们平台的传统工艺专栏,特意回国来交流。”

 

吴贤赶紧来到接待室,只见一位穿着中式长裙的女士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本《守藏故事集》。“吴老师,您好!我是林墨,在法国巴黎开了一家中国传统艺术画廊,主要推广中国的古画、书法和传统工艺。”林墨起身握住吴贤的手,语气很激动,“我在网上看到你们的公益平台和传统工艺专栏,特别感动,现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艺术,但很多人对背后的工艺和文化了解很少,我希望能和你们合作,把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古董文化推广到海外。”

 

吴贤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太好了!我们可以合作举办‘中国传统工艺海外展’,把纸、墨、笔、砚的制作工艺,还有古画装裱、青铜器修复的过程展示给海外观众,再配合古董真品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林墨点点头:“我已经在巴黎联系好了展览场地,还邀请了当地的博物馆和艺术院校合作,要是你们能提供展品和手艺人,咱们下个月就能开展!”

 

接下来的一个月,吴贤和林墨忙着筹备海外展。他们从公益平台的合作手艺人中,挑选了造纸、制墨、装裱、篆刻四位手艺人,带着他们的作品和工具前往巴黎;又从国家博物馆借来几件明清时期的古画、书法和文房四宝,作为展览的核心展品。

 

海外展开幕那天,巴黎的展览大厅里挤满了观众。四位手艺人现场展示造纸、制墨、装裱、篆刻的过程,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有位法国观众看着工匠制作宣纸,惊讶地说:“原来中国的纸是这样做的,太神奇了!我之前买过一幅中国古画,现在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复杂的工艺。”

 

林墨在一旁笑着解释:“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是作品本身,还有背后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这些都是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贤则在展厅里为观众讲解古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从宋代的山水画到明代的文房四宝,每一件展品都让观众听得入迷。有位海外华人观众看完展览后,激动地对吴贤说:“我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这么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谢谢你把这么好的文化带到海外,让我们这些华人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文化魅力。”

 

海外展的成功,让吴贤更加坚定了推广中国传统艺术的决心。他和林墨约定,以后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海外展,把中国的古董文化和传统工艺带到更多地方。

 

从巴黎回来后,吴贤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公益平台的“传统工艺传承班”首批学员顺利毕业,其中有五位学员被国家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录用,成为了传统工艺修复师;还有三位学员自己开设了手工作坊,继续传承传统工艺。

 

吴贤特意去参加了毕业仪式。看着学员们拿着毕业证书,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他想起了苏老先生的话:“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下去。”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就像在播撒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这天晚上,吴贤又来到守藏斋。院子里的桂花树又开了,香气弥漫了整个院子。陈默老先生正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本新出版的《守藏故事集》续集,里面收录了苏老先生的《千里江山图》摹本故事,还有传统工艺手艺人的故事。

 

“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陈默把书递给吴贤,“我爷爷当年守护古董,是为了守护文脉;现在你做公益鉴宝、推广传统工艺,也是为了守护文脉。只要有人一直在做,咱们的文化就不会断。”

 

吴贤接过书,翻开第一页,上面印着守藏斋的照片,还有一行字:“守藏之路,永无止境;文脉传承,生生不息。”他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像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传承。

 

他知道,属于他的守藏之路,还有很长很长。未来,他还会遇到更多的古董,更多的故事,更多的人;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开始。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知道,守护文化,传承文脉,是他一生的使命。

 

夜色渐浓,守藏斋的灯光依旧亮着,像一座灯塔,照亮着文化传承的道路。而吴贤,会继续带着这份使命,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书写更多属于守藏、属于文化、属于未来的新故事。

 

属于吴贤的鉴宝与传承之旅,仍在继续。